60年前的中国(60年前的农村)

60年前的中国(60年前的农村)

  

中国过去60年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乡人做饭用的灶都是自制的土灶,烧的是干草和树叶。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生活条件稍好的家庭,开始买一些烟煤来烧。先用水拌湿,再用铲子铲着填到灶里烧。烟煤燃烧时烟很大,很呛人,烧火的主妇常常被呛得直咳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用蜂窝煤炉。那时,不容易买到蜂窝煤炉,人们就自己制造。将铁皮水桶改制成炉子外壳,中间撑两三根炉条,用泥做炉膛,一个土蜂窝煤炉就诞生了。蜂窝煤也不是买的成品,而是买来散煤自己做。土蜂窝煤炉的缺点是半夜容易灭。

  上世纪 80年代初,可以买到工厂生产的蜂窝煤炉了。这种煤炉的炉膛是用耐火土制的,半夜不容易灭,不用天天生炉子。

  上世纪90年代初,液化气灶开始兴起。有了液化气灶,做饭就容易多了,不用等火烧旺再做饭,十几分钟就可以炒俩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炉灶的种类多了,外形更加漂亮精巧,而且分类越来越细,功能更加齐全。除了液化气灶外,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等也逐步普及。只有年纪大的老人偶尔还烧烧煤灶。年轻夫妇的家里,蜂窝煤炉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现代化的炉灶和厨具,不用再被烧火的烟呛出眼泪,不会在做饭时不小心抹一鼻子灰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开心,越过越有滋味。从小小炉灶的变化,便足以看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60年前面临过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严峻考验,从根本上讲是

  1.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

  2.新解放区剿匪作战能否成功

  3.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否完成

  国内蒋介石余党和土匪武装继续顽抗

  回复战后工农业经济;国民党运空了国库中的黄金,破坏了多数厂矿;蒋党退台前夕国统区经历着严重的金融危机

  西方的经济与军事封锁,对周边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进行武装干涉,威胁我国安全

  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此外,党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祖国60年来巨大变化的信息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60年,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60年前的中国生活和30年前的生活

  

回顾60年来我们日常生活历史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我亲身经历的30年来我们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完全可以看到一条共和国的发展河流,尽管曲折,却始终在前进。以下关于我日常生活历史的纪念品是我个人对共和国历史的确认。

一、衣服的记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3年后,我才6岁,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三十天,村里小学唯一的老教师通知我们:“明天是国庆节,早上八点,同学们要盛装,在校门口集合”!10月1日凌晨,有30多名高一至高四的学生站在村小学门口四排,听老教师们讲毛主席,讲建国。虽然他们似乎明白,但他们知道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成为有用的人”。

当时对建国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只记得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除了交一美元学费,我们还有两本书和两本作业本,也就是几毛钱的铅笔。在我们村里,我这个年纪的四五个兄弟姐妹很常见。孩子穿一件衣服就够了,但只有一儿一女的父母才能把我们兄弟姐妹打扮得够体面。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我穿哥哥的小灰夹克去上学。我拒绝穿任何东西。我妈生气了,说我要是生在别人家,就轮不到你穿打补丁的衣服了!我很不情愿地穿上那件外套,走出妈妈的视线,摘下来扔在一堵低矮的石墙上,晚上回家才挨揍。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穿过哥哥的小衣服。

1984年我8岁,还没穿过裙子。暑假的时候,我跟着爸爸去他工作的工厂,缠着他在附近的市场给我买了一条8块钱的裙子。我爸说裙子不好看,质量也不好,所以没给我买。我哭了一下午。无奈之下,第二天父亲带我去了几百里外的洛阳城。在服装店看中了一件25元的衣服。那是清爽的米黄色,小翻领,天然彩色腰带,腰下有一个宽大的折子,裙子上有天然彩色棉的空心蕾丝。父亲问价钱,太贵了,犹豫半天也拿不定主意。那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还要关注一个家庭的生活。他看着我委屈的眼泪“叭叭叭”最后给我买了一个。后来才知道是上海的品牌童装。当时也是那家服装店最贵的。那条裙子和我在一起五年了,直到小的实在穿不下,我才给亲戚家的小姐姐穿。那件衣服后来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索洛维夫说,“爱拯救人格”。我觉得父亲的爱应该是我性格的来源,这是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寻找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害怕冬天。棉裤是我妈妈手工缝制的。棉芯又肥又厚。我把小小的身体裹成一只小企鹅,让我保暖,但是每天上学要走好几里路。出汗的时候感觉很重很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我上初中。10月1日,父亲在工厂放假。他带我去市里,花了三十五块钱买了一件防雨面料的棉袄。又轻又暖,又亮又不显眼的红色,很让人欣慰。我等不及要穿上它了。虽然夹克的弹性边已经把整个屁股都塞进去了,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父亲说:“这件棉袄真好看!尺码足够穿到二十岁。”后来棉袄真的被我穿过了,直到1996年中专毕业,那时我才二十岁。如今,市场上各种款式和面料的棉衣比比皆是,有些甚至使用先进的“纳米”技术。棉衣质地更轻更暖。现在几十块钱的棉衣已经不多见了,商场里普通棉衣也有几百件。如果是品牌店,一件棉衣几千块钱不足为奇。

现在,换季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打扫衣柜。一季不知道买多少新衣服。粗略算了一下,这九年我买了二三十件棉衣。夏天淘汰的衣服数不胜数。通常被淘汰的衣服不是破了或者旧了,而是因为款式或者面料过时了。我妈的一句话就是:看你整天白做什么!我不禁感叹:你真的赶上好时光了!

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已经过了1982年。我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的新变化。我们这一代的衣服更好更轻更暖更时尚更有精神!为什么我们这个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健康、科学、和谐、快速发展的共和国却不是这样?

第二,对食物的记忆

人们把食物作为他们的一天。说到吃饭,记忆最差的是80年代初。当时,农村的孩子吃水果是一种奢侈。父母经常用多余的小麦(大多数带壳的小麦没有清洗)换苹果。便宜的时候往往是果园里的水果。十有八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吃的零食。

小时候,农村孩子夏天很难吃冰糕。运气好的话,有骑自行车下乡叫卖的小贩,后座上提着一个小木盒,一排排整齐的“冰砖”堆在厚厚的被子垫里,每块五毛钱,也可以用一个鸡蛋换一块。大多数农民养鸡,用鸡蛋换冰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直到90年代初,农民们蒸了十几个漂亮的白面大枣馒头,买了两包价值一两元的零食,装在精致的篮子里,盖了一条鲜艳的新毛巾,一定是来探亲的。如果亲戚有孩子,带一毛钱买几颗糖就是礼物。过年探亲的话,一定要加一两斤礼肉才够体面。不像现在,说到滋补滋补,“送礼需要褪黑素”,节假日带十几个白面枣馒头,可能会让人发笑。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个老教师,小时候经常背诵“苦经”,为什么每天要吃又苦又硬的景子包子。我很好奇,问老师:“什么是景子包子?好吃吗?”老老师茫然的看了我一眼:山地上野生牡荆的苦种子磨成面粉做的馒头好吃吗?现在想想,难怪我不知道景子包子是什么。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对食物很挑剔,各种蔬菜都不好吃。我父亲是个好猎手。每次打猎回来,屁股后面的帆布口袋里都会有一些猎物,宰了蒸了就好吃。那时候家里总有十几只母鸡,所以我小时候对食物的记忆并不差。1996年,国家禁猎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完全改善,吃粗粮逐渐成为城市的一种时尚。

如今,城乡各个角落都有上百种蔬菜和上千种水果,还有上百种儿童零食,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每年夏天,冰箱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冰棍或孩子们喜欢的冰棍。沿街推自行车卖冰棍的小贩,成了永恒的回忆。

现在的人,南方可以吃郑州回面,北方可以吃佛跳墙。人们思考如何吃到足够的营养甚至足够的文化;过去,人们愿意在春节假期吃一顿“大餐”。如今,在外面吃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建国60年来,随着文化的渗透,人们不得不吃好,吃巧。随着央视的生活频道,我也学会了做很多营养丰富的饭菜。

第三,住房的记忆

我出生于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我家住在爷爷留下的房子里,建在地上,院子里坑坑洼洼,一边是两栋高大的瓦房,上面是石墙,还有一个木板搭成的棚子。院子角落里有个厨房,墙是土坯墙。在童年的记忆中,跳舞的老鼠经常会打扰房子天花板上的睡眠,角落里还发现有带壳的昆虫家族。当时的农村,不管住房的平方大小,大户人家十几套,小户人家两三套。农村年轻人结婚,对房子的装修几乎没有要求。院子里贴了几个大大的双喜字和对联。贴着鸳鸯的彩纸用浆糊贴在房子的天花板上。几串鞭炮噼啪作响,整个村庄都在庆祝。

80年代中期,农村建的瓦房越来越少。当时修建平房开始流行。平房屋顶最大的功能是干燥谷物。当时在农村建楼还是很少见的。偶尔会有一两栋房子把“上房”建成两层,鹤立鸡群,受人仰慕。1989年,我爸妈用自己所有的积蓄盖了新房子,一家独户,三房一厨一卫,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搬了新家。新房的院子是青砖铺的,很气派。院子的一边有一块空地用来种菜,父亲在空闲的时候在另一边种了柿子树、梨树、苹果树、葡萄树和樱桃树。每到秋天,小农舍里都是成熟的水果,在我的记忆里很温暖。当时家里的家用电器是17寸黑白电视,落地扇。我妈把老房子前面养的猪卖了,买了皮沙发和大立式衣柜。虽然当时诺大的院子里只有一扇篱笆门,但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但也不能阻挡家族的开花。

1999年,我结婚后,住在我单位的楼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新房铺的是干净的地砖,厨房贴的是白瓷墙砖,卫生间配有卫生间。结婚那天,邻居阿姨送我“出去”,回去对村民说:“乖!花花的厕所比我们的厨房干净!听说后一直在笑。

2007年,女儿去城里读书,我和老公决定在城里买房,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贷了近30万,终于拥有了一套150平米框架结构的高层住宅。虽然贷款带来了很多生活压力,但是工资涨了,还贷只是时间问题。

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感叹:建国初期,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还是今天的政策好!人们在自己的家里建造了建筑物。对,也是!从我出生到现在,只从住房,三十年三大步,不经意间,灰姑娘也穿上了水晶鞋。

IV .旅行的回忆

我从未见过60年前人们旅行有多困难。听父亲说,那时候能走出大山去外面世界看看的人,绝对是农村人眼中的“能人”。1975年,奶奶病重,说一辈子都不知道橘子的味道,于是第二天黎明前父亲出门,走了十几里山路,花了六毛钱坐长途汽车到几百里外的洛阳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当时的橘子还不到四毛钱一斤,摸黑回到家,奶奶喜极而泣。

1978年,村子前面建了一条路,但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很少。自行车得买票,价格高到只有少数家庭买得起。那时,马路经常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放学后,有一个大斜坡,上面铺着光滑的沥青。一些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几个小轮子来安装在板上,于是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滑板。当时学生最流行的词汇是“放坡”,把简单的滑板放在坡顶,人坐在上面。几个孩子使劲推了推后,人和滑板就沿着路被“放下”,一直留在坡底。随着嘻哈的笑声,他们有了一种赛跑的巨大乐趣。可惜那种风景没有持续几年。80年代,随着路上机动车辆的增多,家长和老师联手教育监督,制作滑板的乐趣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后,也就是80年代末,公交车很多,人们开始将日常交通工具多样化。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三轮车、汽车...如今,家用汽车在农村并不罕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已经有了“旅行”的感觉,坐车、坐火车四处看看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2月,第一次坐飞机去海南。从新郑上飞机的时候,我还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衣。在海口下飞机,感觉热浪袭人。前后不过两个多小时,是两个不同的日子。那时候我开始觉得世界真的很大,世界真的很小。现在,如果你办理所有手续,去美国只需要20个小时。以前老人们说年轻人是精子:你还想上天吗?2003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人杨利伟创造了“人上天堂”的“奇迹”。

在21世纪,中国人最骄傲的一句台词就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关于纪念品森喜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无意中发现人们的旅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60年前的祖国是什么样的

  建国60周年的变化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让妈妈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

  三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

  且不说现在的自动化办公条件如何先进,单说喝开水一项都不知道换了多少种热水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水只能是在早上锅炉房供应时间打好以保证全天的需要。现如今,坐在办工作旁,伸手就是饮水机加纯净水,冷热自斟,好不自在。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需要联系时头疼不已,且不说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有时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每每发出叫声,还要故意装作听不见,让它多响几声......,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仅要用上与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还得夹杂着地方语同时进行,才觉得在人前显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