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内容】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中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臧克家在先生遇难后,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散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重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巧妙、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文章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难点)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重点)
【字词积累】
弥高(mí ) 锲而不舍(qiè ) 炯炯( jiǒnɡ ) 衰微( Shuāi)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 wù ) 沥尽心血( lì) 心不在焉(yān ) 深宵(xiāo) 伴侣( lǚ )
群蚁排衙(yá ) 硕果(shuò ) 校补(jiào ) 赫然(hè ) 潜心贯注(qián)
心会神凝( nínɡ)迥乎不同(Jiǒnɡ ) 迭起(dié ) 慷慨淋漓(kǎi )气冲斗牛(dǒu ) 卓越(zhuó ) 澎湃(pài )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
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知识链接】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其诗往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真实朴素而精炼含蓄。代表作有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老马》,诗集《烙印》等。
臧克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 。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7):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言论和行动,表现了他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二部分(8—20):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
【句子分析】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点题,形成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和“做”的态度和原则,并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2.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提示下文,表明下文内容是作者的回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把钻研古代典籍比喻为寻求宝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术的务实和执著精神,表达了作者在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钻探”这里巧用比喻义“钻研探究”,与“向”字搭配,将叙述由静态变为动态,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刻苦钻研精神。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化用典故,就是工整,富有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使文章富含文化意蕴。仰看起来越高,攀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5.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吃尽”“消化尽”“远射”等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著追求的精神。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7.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连用四个四字成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情形,突出了他钻研学问时的专注,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9.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细节描写,“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写了闻一多先生因刻苦钻研而无暇顾及自己生活的情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专注的状态、刻苦的精神;“贪”在这里贬词褒用,一“贪”一“惜”,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10.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1.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群蚁排衙”在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12.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十年”突出了时间之长,表明了艰辛程度之深;“赫然”一词有惊叹的意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的成就之大,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由衷的赞美之情。
1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外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14.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一反既往”一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和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不同的,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以信为证,确凿可信。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定”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决心之坚定。
16.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运用对比手法,表明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与作为学者的方面完全不同:作为革命家的他宣传革命真理,要“讲个痛快”。体现了闻一多敢作敢为,为争取民主敢说敢做的正直无畏的精神。
17.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以生命作为代价”既体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又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
1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对闻一多先生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激愤心情,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1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运用一系列节奏紧凑的短句,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得失真理,“说”得鼓斗志、动心魄,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细节描写,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形象,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者的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
21.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卓越”“热情澎湃”“大勇”等词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不同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性格热点。
2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议论,点明文章中心。称赞闻一多先生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相殉的伟大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的光辉榜样。
【中心思想】
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突出赞扬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写作练笔】
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事迹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内容梳理】
1.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引用闻一多的原话,开篇点题“说和做”。总领全文
“……——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个句子过渡。
2.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革命家方面: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3.开头两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话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开门见山,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
4.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试简要说明。
重点介绍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学术成果。
治学目的:寻求解决民族衰微问题的药方。
治学态度:严谨。
治学精神: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学术成果:硕果累累。
5.试简要说明第5段的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总结其作为学者的“卓越”贡献;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又是对上文的总结。
6.第4—6段作者将闻一多先生写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作为例子,这样写有何用意?
①将闻一多先生写成的三本书作为例子,显示了他毫不张扬、谦虚淡泊的品质,表现了他一丝不苟、潜心贯注的治学态度。
②使成绩的斐然与品质的谦逊形成对比,突显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和“做了也不一定说”。
7.第7、8两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为过渡段。第7段通过议论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8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以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8.第一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9.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时的“说”又包含什么内容?
“说”是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和对反动派的揭露、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品德。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10.明知局势紧张,闻一多先生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用事实说明闻一多先生“说”了必“做”,而且“做”比“说”更坚决。局势的紧张与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说到做到的品质。
11.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
12.概括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与品质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3.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再如,抓住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4.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敢为人民讲话。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 从学者到民主战士
共同点: 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
变化原因: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15.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后期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16.默读第一部分,说一说: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个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17.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作者所选的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18.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
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19.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20.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1)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第5、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音乐美。
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21.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料的典型性,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情况加以描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先生经历丰富,著作等身,作者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但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这六件事,就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2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在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格,只要是正确的事情,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不食言,不失信。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31446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