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案例(必看的十则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案例(必看的十则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案例(必看的十则儿童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规则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组老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很聪明;同时他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那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测试两组老鼠穿越迷宫,发现A组老鼠其实比B组老鼠更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所以罗森塔尔教授受到了启发。他想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走,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会儿,教授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了。那些被他选中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暗示”的魔力在起作用。

【点评】你的期望值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大。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老师和妈妈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也是给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负面、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大!

心理学法则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了一位牧师的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神父还没说完,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讲完长篇大论,开始筹钱的时候,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因刺激过大、过强、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点评]永远不要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

超限效应经常发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比如孩子犯错,家长和老师会对同一件事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不耐烦,甚至反感。如果你是被“逼”的,你就会有“我是铁了心要这么做”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可见,老师和家长不能过分批评孩子,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批评,就不应该简单的重复。你应该换个角度,换个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卡住”,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相应减少。

心理学法则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的房子前嬉戏,大声尖叫。几天过去了,老人忍无可忍。于是他出去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个地方变得非常热闹,我觉得年轻多了。谢谢你这钱。”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他们还是来了,照常玩。老人又出来了,给每个孩子5分钱。五分钱也可以。孩子还是高高兴兴的离开了。第三天,老人只给每个孩子2分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只要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努力吗!”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为他演奏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孩子“为自己的快乐而玩”的内在动机变成了“为分币而玩”的外在动机,他把分币作为外在因素来操纵,所以他也操纵了孩子的行为。

[点评]父母应该奖励孩子,帮助孩子学习。

“韦斯特效应”在生活中时有出现。比如,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这次考试考100分,奖励100元”,“考进前5名,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可能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一点一点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感情和兴趣,增加学习本身的动力,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父母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籍、学习仪器等,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最好不要给。

心理学法则4: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被称为“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比一比北风和南风的威力,看谁能脱下行人的外衣。首先是北风吹来的冷风,刺骨。于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南风徐徐吹来,突然天晴了。行人春天觉得暖和,就解开扣子,然后脱下外套。南风赢了。

故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符合人的内心需求。这种激发自我反思、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点评】多一点“人情味”的表扬会让孩子表现更好。

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中不宜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教育方式。只有进行温暖的教育,给予更多“人情味”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学法则5: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指,瓶口不平整的木桶,装的水量不是桶上最长的木板,而是桶上最短的木板。

【点评】多花点时间,让孩子取长补短。

孩子的综合学习成绩就像一个大木桶,每一个学习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不可或缺的一块木头。一个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些学科的突出成绩,而要看其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薄弱环节。所以,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不足时,要及时提醒,在这个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取长补短。

心理学规则6: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形势并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专门的实验,即在两年的时间里,专家与工人进行了超过2万人次的个别谈话,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工人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各种意见和对工厂的不满。

这个谈话实验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大增加了。

【点评】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困惑。

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或不满,但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找时间和孩子交谈,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表达自己对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说”出来后,会有一种发泄的满足感,会感到轻松、舒服。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学习,对生活更加自信!

心理学法则7: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增加”而不是“减少”。比如很多业务员就是抓住了人的心理。给顾客称商品时,总是抓一小堆放在秤盘里,而不是抓一大堆再一点点拿出来。

[点评]评价孩子,不妨“先贬后扬”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会把孩子的缺点和优点都告诉他们,往往会采取“先表扬后贬低”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妨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说孩子的一些不伤尊严的小毛病,再给予适当的表扬…

心理学法则8:蝴蝶效应

根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产生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因素的掺和,几周后就会变成席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障碍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理论上的表述:一个微小的原因,经过一定时间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可以发展成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点评]教育孩子无小事。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恰当,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错误武断,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法则9: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缺兵,战争确实需要一批士兵。因此,美国决定组织监狱中的囚犯到前线作战。为此,美国在战前派了几个心理学家去训练动员俘虏,和他们一起上前线。

在培训期间,心理医生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强调囚犯每周给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写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由心理学家拟定的,它讲述了囚犯在监狱中如何表现良好,如何改过自新。专家要求囚犯仔细抄写,寄给他们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囚犯们上了前线,专家让囚犯们给他们的亲人写信,讲述他们是如何服从命令的,他们是如何的勇敢。结果这些俘虏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正规军。正如他们信中所说,他们服从命令,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点评]不要总说孩子“笨”

这个心理规律在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总是对孩子大喊“笨”“猪头”“怎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等。,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可能真的会变成我们所说的“傻”。

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放弃嘲笑羞辱、责备抱怨、威胁恐吓的语言,多使用刺激的语言,给孩子贴上更多正面的标签。

定律10:踏进门的效应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你向别人求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被拒绝;但是,如果你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然后别人同意增加请求的权重,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脚进门效应”。

[点评]表扬和激励是有技巧的。

在教育上,也可以用“脚进门效应”。比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当他们按要求做了,就会得到肯定、表扬甚至奖励,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孩子就会乐于不懈努力。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瑶柱怎么做好吃
上一篇 2022-08-29
滨崎步个人资料简介
2022-08-29 下一篇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