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
“一条龙,两兄弟好,三星照,四大运,五个状元,六六六,七招,八匹马,九条链子,满堂红。”
你听到这话的时候,是听到了不远处房子里玻璃杯的丁当声,还是闻到了巷子里飘出的淡淡酒香?酒精催化食客的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嘈杂的酒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喝酒单。如今,排拳是酒桌上流传最广的娱乐活动之一。但是,几千年前,文人在饮酒的时候,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仪式感。不同于田间地头普通人粗俗大胆的语言表达,这些文人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在饮尽杯中美酒之前,以一切文学艺术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文学造诣。
那么,他们的仪式感有多文艺呢?
“永和九年,岁癸丑,暮春初,会集于兰亭,修事。一群好人有智慧,少数人有咸味。此处山高林茂,竹树参天,有清流湍水,倒映带绕,以为流动蜿蜒,故坐其下。虽无丝、竹、弦,但足以谈情说爱。”
这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的第一段。相信很多人都能从这篇美文里背上几句。
追溯到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当时42位名人一起,在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曲水柳林”活动,为楔修日。他们坐在人工挖的蜿蜒小溪的两边,把酒杯(酒杯)放在小溪上,任其徜徉。谁在酒杯前停下来,谁就得即兴作诗,否则罚三次。据史书记载,当时聚集的42人中,王羲之、谢安等11人各写了两首诗,云檀等15人各写了一首诗,9岁的王献之等16人一句也没接,因此被罚三杯酒。宴会结束后,王羲之收集了37首诗,心血来潮写了出来,在茧纸上泼墨,写下了这首324字的序,记录了宴会的盛况,记下了与会者的观感。这是被朱穗良评为“天下第一书法”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法圣人”,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可见古代文人饮酒的仪式感可以说是既有情调又有仪式感,还有彼此文学水平的比拼和暗中较量。可以说,他们爱酒,爱天地间。
回顾这些作家和艺术家的饮酒仪式,“曲水刘娇”的仪式实际上起源于三月这个时候的传统祭祀仪式。
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初一,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除害祈福的节日。古人认为水和火是最纯洁的东西,能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在水边拉楔子的习俗,朝廷还任命了专职的女巫负责此事。拔,就是把病气拔出来,使之干净;楔子就是清洁和清洗身体。拔楔是一种通过洗涤僵直的身体来驱除凶疾的仪式,于是就有了王羲之开头所说的。这些人在做“修东西”。
直到汉代,三月才被定为节日。这个时候,人们会去小溪边“楔”——洗澡。不仅民间喜闻乐见,就连皇帝皇后也会在水中去鳞,这是不祥之兆。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这种简单的“洗澡驱邪”的习俗被加入到更多的活动中,逐渐演变成了水边的宴席。魏晋以后,上蔡正式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即春楔,这一天举行所有的拔楔活动和滨水宴。
而“曲水行云流水”的活动,则是源于上一节的习俗。当时,饮酒的仪式结束后,人们坐在环弯的运河边,将酒杯(杯)放在上游,任其顺流而下。谁在杯前驻足,谁就举杯一饮而尽,彼此欣赏,故称“曲水顺流而下”。
更具体地说,这里的“上”是古代酒器的名称,通常是木制的,底部有支架,可以浮在水面上。这种游戏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被喝酒的人赋予更多乐趣。而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祭祀活动虽然也有祭祀仪式的成分,但更多的诗人是通过“曲水行云”的活动来表达对诗酒的情意。
当然,历史上不仅有兰亭最著名的“曲水”活动,还有、贾等各路王公大臣、富豪家中自建曲水来享受这种饮酒的仪式感。
上官婉儿在《访长宁公主杯池诗二十五首》中有二十四首写道:“参差绿水金沙满荷花。何园访三山路,已至九仙家。”施立的《怀三日书》也描述了在曲水流动的活动。“流于兰亭,持剑胜一金人。”苏轼《西园雅》着重于曲水的活动,《贺王声志》:“曲水不多日,新诗随永和。”这句话是对东晋这一盛事的直接致敬。
编辑:李淑萍
校对:徐一佳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301727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