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的哥哥季夏安《现代英语选评》1995年修订版序言说:“我哥哥早在中学时就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文言文和白话文写得同样流利。本书收录的作者简介和选评,都是一流的、简洁的、常用的文言短语,读起来很舒服。......吉安50年代翻译了几本书,最佩服的是《美国散文选》(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第一集。后来这本书用了英文和中文,改成了散文名篇选读。…吉安翻译的霍桑《古屋杂记》一直被宋琦、、董桥等专家评论家认为是一部译文与原文完全相称的翻译佳作。\"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红字》的作者。吉安先生在《旧曼斯》译本中的引文说:“在新英格兰全盛时期的所有作家中,霍桑似乎是最不朽的。”我们来看《古宅杂记》翻译的第一段:
在两个粗凿石头的高大门柱之间(大门本身在不知什么时候从铰链上掉了下来),我们看到旧牧师住宅的灰色正面终止了一条黑梣树大道的远景。自从最后一个居民,德高望重的牧师的葬礼队伍从那个大门转向村里的墓地以来,已经有一年了。
一条主干道,两旁种着白蜡树,在路的尽头可以看到神父老房子的灰色立面。十字路口花园大门的拱门有些年头了,但两个粗糙的石头门柱仍然挺立着。老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一年前,他的灵柩搬出了花园门,搬到了村里的墓地,有很多人陪着。
20世纪50年代,季夏安先生是台湾省立大学外语系的教授。他教授英国文学史和19世纪英国小说。除了教学,他还为外语系同事赵丽莲主编的《学生英语文摘》撰写文章,专栏名为《修辞街语法路》。大概是专栏的文字经常遇到翻译问题。难怪他有时会在业余时间跟同事抱怨,说翻译一旦达到平行翻译的要求,感觉就像不速之客,逼得他不得不蓬头垢面地应门。
所谓“平衡翻译”应该是双语翻译。通常我们在看翻译作品时,除非做“研究”,否则不会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交流过程和细节。但是如果版面是双语的,翻译不会直接从书上那个边点说话,可能马上会质疑译者的能力。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一个中译本,一个是《战地之梦》,一个是《永别了,武器》。如果我们问为什么《永别了,武器》这句话模棱两可,变成了“战争梦”,译者就不得不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了。乔翻译了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将其命名为《大亨小传》,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直译成《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引用的《古宅杂记》的那一段。看中文版,没有翻译的痕迹。如果我们参考英文原文,我们发现的第一个形式上的区别应该是“大门本身在某个未知的时代从铰链上掉了下来”这句话在括号里。括号或插入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是“后记”,不足以补充意思。夏先生的翻译,不带括号:“路口花园大门的拱门不知哪年脱落了。”根据整个翻译的文理来看,这句话没有括号更通顺,语境的衔接更自然流畅。由此可以说,夏先生的翻译是受原作风格的“形式”所约束的。如果原作者爱用括号,译者恰好是讲究中文书写整洁的专家。他认为括号虽然不是词,但是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看起来就像多余的词一样臃肿。在古代汉语写作中,这种“插入语”很少见。
读季夏安的翻译,如果逐字逐句地去摸,一不小心就会误判。以这句话为例:“但两根粗糙的石头门柱依然巍然屹立。”英文原文中没有“站得高”的标志。原来,译者把两个高大门柱中的原形容词“高大”当成了动词。夏先生的翻译重在变通,但绝不是无中生有。《出埃及记》他说:“这所老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现在已经不在了。一年前,他的灵柩搬出了花园门,搬到了村里的墓地,很多人都在陪葬。”
相对的英文原句是:
自从最后一个居民,德高望重的牧师的送葬队伍,从那个大门转向村里的墓地,已经过去了十二个月。
“也有很多人陪着我”?没错。这是从送葬行列中衍生出来的。字典上说哀悼者抓住灵车的绳索帮助他们移动。处理,“队伍”或“游行”,所以“陪同的人也很多”的说法就可以成立。
翻译先生,他的名字叫“林翻译”。老专家董桥说得好:“季夏安先生富有才华,中文优雅,精通英文,...只读中文翻译,行云流水,清晰明亮;“读中英文,弹琴弹得和谐,唱着唱着,辛苦了。”
让我们以华盛顿·欧文翻译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开篇段落为佐证:
时值深秋,天气肃穆阴沉,晨昏的影子几乎连在一起,难以分辨。那是年底一个黑暗的日子,所以我去威斯敏斯特教堂散步了几个小时。古寺雄伟而密集,似有鬼气,与阴沉沉的四季恰到好处;一踏进大门,就觉得自己置身于古代,在古人的鬼魅中被遗忘。
本文开头,说的是夏志清为其兄吉安手稿所写的序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哥早在中学时就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文言文和白话文写得同样流利。......简洁白话中常见的剪裁得体的文言短语,读起来很舒服。”
这话没错,例子就在眼前。“时值深秋,天气肃穆”;“老了一天到晚都是黑的”;“古寺参天,密密麻麻,却似有鬼气”。这些浅显的文言短语,夹杂着浅显的文风,有着和袖香一样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夏先生的译文呼应了严复在《天演论》“译者举例”中的说法:“西方句法,少则两三字,多则数百字,若使其模仿这种译文,未必行得通;但如果切而取经,又怕有漏意。这是因为译者会把全文和头脑融为一体,然后把歌词写下来,互相准备。”
作者:刘
编辑:钱雨桐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29967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