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奇谈:去年11月27日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天书奇谈:去年11月27日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公元1008年,也就是寇准被免去宰相职务的第三年,春节期间,文武百官与全国人民一起,沉浸在欢快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每天喝酒的喝酒,打牌的打牌,睡觉的睡觉,都在享受这个难得的假期。

没想到,正月初三上午,省部级以上官员突然接到宫里的紧迫通知,一小时后,在崇文殿召开御前会议。

大家连忙换上朝服,慌里张皇从四面八方赶到单位,有的睡眼惺忪脸都没洗,会晤都是一头雾水:什么情形?到底产生了什么要紧事儿,春节也不让休息?

等人都到齐了,宋真宗赵桓说:“咳咳,不好意思啊,大过年的还把大家叫过来。是这么回事,去年11月27号晚上,我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到一个神仙,他让我在宫中修建道场,说来年一月,上天会降天书《大中祥符》。”

宋真宗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用眼光扫视下面。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谁也不说话,都等着下文。

见大家没反响,真宗皇帝接着说:“因为天机不可泄漏,所以之前我没跟你们说过这件事,就按神仙的请求,在正殿修道场作法事,我本人斋戒了一个多月,过年都没敢吃肉,今天早上,皇城司上奏,说在承天门南角,发明了一个黄色包裹,我沉思,这会不会就是神仙所说的天书啊?”

群臣一片骚动,居然有这种事?纷纭说:“去看看,去看看,看看不就知道了。”

1.

在宋真宗赵桓的率领下,大家来到承天门,见南角高处果然有一个黄色的包裹,皇帝命人架梯子上去取了下来,当心翼翼捧到朝元殿,当众启封,两丈多长的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其正。世七百,九九定。”

什么意思?大概意思就是:赵家执政是受上天之命,特殊是赵桓这一代引导人,德才兼备,政绩卓越,能够率领国度走向繁华复兴,大宋王朝可以传七百世(注意,不是七百年,是七百代),会涌现久长的太平盛世。

果然是天书啊!大臣们当时都惊呆了,宰相王钦若首先出列,伏地山呼万岁:“恭喜陛下,道贺陛下!天书只有上古风闻,今却独现于我朝,此乃历朝历代未有之奇事,所谓天道不远,人间有验,在您的贤明引导下,我大宋四海升平,五谷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是陛下的功德激动了上天,天书降临,国度幸甚,民族幸甚,人民幸甚!”

王钦若一席话,其他大臣这才反响过来,也争先恐后,纷纭向真宗皇帝道喜,七嘴八舌,朝堂之上,一时人声鼎沸。

真宗赵桓龙颜大悦,昭告天下,持续五天举国欢庆,同时宣告,改国号“景德”为“大中祥符”,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门”,大宴群臣,大赦天下。

此事在《宋史.真宗本纪》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录: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

自从这次天书事件产生以后,相似的事情便开端频频涌现。同年四月,天书二次降临;六月,天书三降于泰山。

不但天书频现,各种祥瑞之兆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呈报上来,什么千年的铁树突然开花,黄河水变清水里还发明个六条腿的蛤蟆,母鸡打鸣公鸡下蛋,瞎子睁眼哑巴说话,水稻亩产三万斤一点都不浮夸。没问你信不信,就问你服不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级官员“争奏祥瑞,竞献赞扬”,文人墨客也不甘落伍,纷纭敬献歌功颂德的诗词歌赋,在十几年的时光里,天书5次降临,举国欢庆,天书活动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明确,所谓天书,不可能是真的,必定是人造的。但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都跟着大形势随波逐流。

2.

那么,这个所谓的天书,到底是怎么来的?真宗皇帝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搞天书活动?

起因还是“澶渊之盟”。

当年,辽国入侵大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强烈请求下御驾亲征。寇准是主战派,但宋真宗不愿与辽国连年战斗,于是,在战场取得优势的情形下,停战会谈,为了实现永久和平,两国签署盟约,以白沟河为界,停滞武装冲突,结为兄弟之国,大宋每年给辽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了久违的和平,但这个和平是宋朝花钱买来的,所以,国内对这件事非议颇多,以为是城下之盟,丧权辱国。

后来,寇准替真宗皇帝背锅,被免去了宰相职务,但宋真宗的形象也受到了负面影响,而宋辽并存,对大宋的正统位置更是一个挑衅。总之,澶渊之盟,成为真宗皇帝的一块心病,每次想起来,都认为不爽。

时任副宰相参知政事的王钦若就给真宗出主张:“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涤此耻。”要想一雪前耻,再打一仗就是了。

真宗不愿意动员战斗,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王钦若就说:“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建议宋真宗效仿古人,在泰山举办封禅大礼,以此昭示天命,彰显国力,建立威望,宣誓正统。

真宗说:“封禅泰山,固然是不世功业,可自古以来,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唐玄宗四位帝王封禅过泰山,而且都是天降祥瑞,而后行封禅之事,我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祥瑞产生啊。”

王钦若嘿嘿一笑:“事在人为,您认为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吗?”

于是,在王钦若的一手谋划下,天书横空降生,宋真宗本质出演,全国高低积极配合,争献祥瑞,一场声势浩大的天书活动在全国开展。

不久,文武百官及各界群众联名上书,说祥瑞频现,此乃天意,是千古盛事,要求皇帝到泰山封禅。

真宗连忙摆手:“不行不行,封禅这种事,不是谁都有资历做的,得是秦皇汉武这样的大咖,我哪行啊,再说了,封禅要消耗巨资,还是算了吧。”

引导非常谦逊,再三推脱,但群众坚决不答应,持续5次奏请,人数最多的一次,有24300多人请愿,声势浩大。

真宗皇帝这才答应下来:“好吧,既然人民有这个欲望,我就勉为其难吧。”

3.

皇帝去泰山封禅可不是一件简略的事,去山上搞个典礼,通知媒体现场直播,然后发个通稿,典礼停止聚个餐,发个纪念品,顺便再旅个游啥的,不是那样的。

这是一个须要举国之力的体系化大工程。

首先,从京城到泰山的公路,沿途的行宫,上山的途径,封禅主会场山顶天坛,供奉天书的道观,这些有的要新建,有的要整修。

除了这些基本建设之外,还有数以万计随行人员一路上的食宿要支配,制订封禅的礼仪流程,预备祭天的礼器供品,乐队服装道具化装灯光舞美主持人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半年的时光里完成。

时光紧,义务重,为此,朝廷专门成立了由宰相王旦任组长,副宰相王钦若任副组长的泰山封禅工作引导小组,依照真宗皇帝的指导精力,全面安排,狠抓落实,分工明白,义务到人,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动。

公元1008年10 月,浩浩荡荡的封禅队伍从汴京动身,历时17天抵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后,在泰山之巅举办了隆重的封禅祭天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之巅的唐摩崖东侧《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宋真宗赵桓本人则加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尊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成为

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

据不完整统计,这次泰山封禅,历时47天,耗资800余万贯,后来又赴山西祭祀后土,再消费20万贯,同时,为了供奉天书,祭拜天神,在全国规模内大兴土木,修建道观2600余座。

东封西祀,总计消费数千万之巨,对国度财政发生了重大影响,真宗即位时,经太祖、太宗两代帝王几十年的发展,国库充盈,经济富庶,但宋真宗执政后,经过天书封禅活动一番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浪费殆尽,以至于真宗后期,“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4.

引导做事如此荒谬,难道就没人站出来反对吗?

有的,反对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比如有个叫孙奭(shì)的大臣,官拜龙图阁制侍,从一开端就对这场闹剧嗤之以鼻,公开表现反对。

他给皇帝上书说:“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是骗人的,“独陛下一人不知尔。”

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国度的旺盛发达,取决于人民;只有快消亡了,才搞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

天书这种事,“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将以愚下民,则下民不可愚;将以惑后世,则后市必不信。”谁也骗不了,必定会被后人嘲笑的。

这番言辞可以说十分尖利,但究竟人微言轻,孙奭等人的反对,毕竟没能阻拦这场闹剧的产生。

那么,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威信阻拦这件事的朝廷高官呢?为什么也不说话?

当时的宰相叫王旦,与寇准是同科进士,对天书活动也有意见,以为是虚荣浮夸,劳民伤财。

宋真宗就派王钦若去做王旦的思想工作,要王旦顾全大局,进步政治站位,与朝廷的决策安排坚持一致。

为此,宋真宗还亲自请王旦吃饭,饭后,对王旦说:“我这儿有坛好酒,你拿回去喝吧。”王旦回家打开酒坛一看,是满满一坛子珍珠。

为了能让天书封禅筹划顺利实行,皇帝不惜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是的,宋朝的皇帝就是这么人性,像之前孙奭给皇帝的上书,妄议大政方针,言辞之尖利,之剧烈,之没礼貌,要换个朝代,换个皇帝,不弄逝世你才怪。

宋真宗呢,当时也是气得不行,脸上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可到最后也没把孙奭罢官或者怎么样,居然就这么忍了。

5.

宰相王旦接收了真宗皇帝的贿赂,为了明哲保身,没有再对天书封禅提出反对看法。

据说,王旦晚年,对自己没有保持反对宋真宗封禅泰山一事,“忧畏不自安”,一直耿耿于怀,引认为耻。

那寇准呢?对这场闹剧,寇准是什么态度?

天书闹得正欢那些年,寇准一直在处所工作,听说这件事以后,当然不信,说老子不在京城,你们就搞这一套,太荒谬了。

直到泰山封禅之后许久,公元1019年,有人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寇准的辖区内,也发明了天书。

当时,谁也没料到,一向对天书不屑一顾的寇准,竟然亲自带着天书进京,进献给了真宗皇帝。

这是什么情形?寇准对天书的态度为什么突然涌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坊间传言,宰相王旦病重,临终前向真宗皇帝推举寇准继任,宋真宗也预备重新启用寇准,寇准得到资讯后,自然很愉快,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钱,作为交流条件,有人暗示寇准,皇帝的意思,愿望他能公开表态,支撑天书活动。

正因为大家都知道寇准不信天书,朝廷才专门设计,让寇准在自己辖区内发明并进献天书,应用寇准的威信和社会影响力,彻底堵住那些非议天书人的嘴。

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诱惑。

手下人劝寇准:“万万不能做这样的事,否则,一世英名就毁了。”

但寇准显然已经动心了,手下人就说:“我有三条计策,伪装生病无法从命,这是上策;进京面圣,直言天书是扯淡,这是中策;进献天书,换取宰相之位,毁掉一世英名,这是下策,请引导推敲。”

一番话让寇准陷入深深的寻思。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症结之处就那么几步,走对了,前程似锦,走错了,万劫不复。经过几天郑重斟酌,寇准毅然选择了下策,违反自己的心坎,进京觐献天书。

三个月后,寇准官复原职,出任宰相,兼吏部尚书。

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寇准又恢复了以往的风光,但政治奋斗历来是严酷无情的,寇准二次担负宰相不过几年时光,就卷入到了庞杂的宫廷内斗,最后,以参于谋反的罪名,再次被免职了职务。

这次寇准在一年之内,一贬再贬,从一品大员,最后贬为从九品的司户从军,就是负责管理户籍的科长,工作地点在偏远落伍的广东雷州,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正如他诗里写的那样:“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

到雷州短短一年后,公元1023年,寇准在病忧中逝世。

逝世后,家人向朝廷要求将遗体运回老家安葬,当时的皇帝已经是宋仁宗了,当即准奏。但因为路途遥远,民政部门划拨的经费有限,灵柩运至中途就没钱了,只得草草埋在了洛阳巩县。

直到十年后,公元1033年,寇准才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声誉和政治待遇,赠中书令,谥号“忠愍”,遗骨得以归葬故里。

寇准一生刚正不阿,颇有口碑,谁也没想到,竟然为了官职,晚节不保。后世叹息:“寇莱公以天书复相,议者迄今惜之,岂所谓利令智昏者耶?”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天书封禅活动前后历时十余年,宋真宗沉迷其中,各级官员推波助澜,举国高低陷入狂欢,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除非寇准废弃自己的政治前程,否则,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曲意迎合,违心称赞,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之举。

本文来自凯迪社区原创作者: 孙继胜。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看法。配图起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接洽后台处置。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