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成型机的平台(支架)
我的朋友高菲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财务人员,过得相当不错。
这几年,有的同学考上了,有的同学升职了,有的同学转战更好的平台发展了。
高菲觉得他应该努力工作,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所以他也报名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但坚持了一个月后,我放弃了。
高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你不可能为了一张几千块的健身卡,一年去10次;买了一堆书,半年后连外面的塑料纸都没打开。
这类人在自省的时候,大多把自己无法坚持的原因归结为:意志力薄弱。
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坚持不下去,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坚持不下去,而是因为坚持不下去,我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
1.我想在镜子里
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目标落空?这要从我们头脑中的“镜中的自己”说起。
“我在镜子里”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形成的,是一面反映自己的“镜子”,人通过它可以认识和把握自己。
高菲报名注册会考试是因为看到同学成为注册会计师后有了更好的发展,“镜中的我”觉得自己也应该考一个;
有人买健身卡,可能是看到自己闺蜜的马甲线很着迷,“镜中的我”觉得我也应该有一张。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决定去做一件事,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做,我也应该去做。基于我对镜子的思考而设定的目标来去匆匆。正因为初心难得,所以“不忘自己的主动头脑,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这句话才备受人们推崇。
知道了“镜中的自己”的存在,就可以知道有时候坚持不下去并不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而只是因为别人的目标不一定适合自己。
所以,当我们遇到另一个无法坚持的目标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自责,而是想办法对着镜子思考,找到自己的目标。具体怎么找?这就需要另一套思维,即塑造者思维。
2.塑造心灵。
与我的镜中思维相反的是塑造者思维,是布里奇沃特的创始人芮·达利奥在《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达利对塑造者的定义是:一个不仅能构思,还能实现的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能怀”就是能选择,“能怀”就是能努力。
人们常常纠结于“努力和选择哪个重要”。这个问题对于塑造者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可以将选择与努力完美融合。
回到开头高飞的故事,对于报考CPA的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镜子里,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同学考过了,我也考过了。
思路是:我想当注册会计师,所以想考。
二、两种思维方式的关系
“塑造者”和“镜中的自己”的区别,主要是对“选择”和“努力”两个维度的侧重不同造成的。
塑造者所做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内心,所以“选择(思想)”和“努力(执行)”的关系自然是统一的。人们并不觉得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更多就很苦。
如果“选择”和“努力”的平衡不好,“镜中的自己”很容易被其他人或事影响,最终无法实现目标。
我们通过《西游记》中四大师徒的行为来具体看看这两种思维的关系。
唐僧是典型的塑造者。去西天求真经是他一生的执念,所以他敢于以凡人的身份毅然走上取经之路。一路上,他哭过,绝望过,软弱过,乞求过,但从来没有说过“我们放弃吧,我退出。”
孙武空、猪八戒、沙僧的师兄弟,不过是唐僧脑海中幻化出来的三个“镜像自我”。他们可以定义为执行者,失败者和空乡愁。
执行人:孙武空
如果意志和执行力很强,我们称之为“执行者”。这样的人可能会完成自己不认同的目标,但过程会很痛苦。
孙武空就是一个典型的执行者。他的人生信条是:我要这一天,我不能再蒙着眼睛;如果我想要这片土地,我不能再埋葬我的心;我要所有这些佛都消失”。
孙行者因其超强执行力,被称为“行者”。但是,他仍然需要师父来引导他,他需要铁环来限制他的界限。
因为,如果没有方向,执行力越强,越容易迷失自我,于是刘二猕猴诞生了。
失败者:沙悟净
我们把那些意志薄弱,执行力不强的人称为失败者。失败者连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没有,更别说实现了。
如果单看意愿和执行力,沙僧无疑会失败。没有主见,没有战斗力,甚至没有存在感,只能跟着师傅和师兄慢慢往西走。
空想家:猪八戒
第三个二重身是“空想家”。他们意志坚强,但执行力弱。他们爱做白日梦,属于一群敢想不敢做的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为猪八戒量身定做的。
八戒敢想的事情很多:高小姐,人参果,甚至婆婆和婆婆的三个女儿都想一起享受人民的美好,可惜都失败了。
在生活中,最终能达成目标的人,都有塑造者的思维。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愿意日复一日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我的镜中思考也不是一无是处。当我们掌握了这种思维,对实现我们的目标也是有用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知道自己在社会或周围环境中的水平。“以人为镜,可以衣冠楚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前面提到的高菲,他通过“镜中的自我反思”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本身就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按照“镜中自省”的思维方式为自己设定的“考笔记会”目标,与自己的能力或内心的愿望不符,最终导致半途而废。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从镜中思考转变为塑造者思考,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种分析会揭示,高菲羡慕的其实是别人通过考试后得到的结果,而不是考试本身。
因此,高菲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更合适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这两种思维看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塑造者”和“镜中的自己”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第三,用两种思维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1.运用塑造者的思维,确认个人策略,坚持长期主义。
华为的任郑飞是长期主义的实践者。
2000年左右,深圳房地产发展很快。有人劝任去:
“随便盖个房子,就能轻松实现百亿利润。”
任郑飞不肯说:
“赚了好多钱,不想回来赚一点钱。”
2010年后,华为周边开始建设新城市,有人向任建议:
“随便盖个房子就能轻松赚100亿。”
任听了,拍着桌子吼道:
“华为不做房地产这个东西,早就决定了。谁再提就下岗!”
从此没人敢提房地产。
这是另一个个人成功的例子。
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世界著名漫画家,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在他成名之前,他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与大多数人不同,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绘画和写作。虽然做这些事情的收入只占他主要工作收入的5%,但他还是乐在其中。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坚持?
亚当斯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开发一个“系统”。虽然当时他不知道制度能给他带来什么,但他相信“制度”的力量。
最终,如他所愿,亚当斯的坚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画被翻译成25种语言,被2000多家报纸转载。
任·郑飞和亚当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者是时间的朋友。他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站在塑造者的角度,不受他人影响,考虑的是长久的结果,最后都成功了。
2.用我对着镜子的思维,不断寻找一个合适的标杆,校准自己的方向。
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富和智慧,基本上是和他交往密切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
身处社交网络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时候要同时启动“镜中自省”和“塑造者”两套思维模式。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仰望道路的智慧,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前进道路的正确性。
余,新东方人,连续三年考入北京大学。
但到了北大后,他才发现自己说的是江阴普通话,根本不会说别人的话题,这让他一度自卑。
为了跟上优秀的学生,他一天到晚都泡在图书馆里,北大图书馆的书他几乎都看完了。
如果英语不好,他会努力学习英语,不仅练习发音,还试图与外国朋友交谈...
毕业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出国了,因为会说日语而被同学嘲笑的余成为了国内最好的英语培训学校的创始人。
不仅身边的人可以成为“我在镜中”的对象,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
获得两次世界冠军的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就是这种方法的实践者。
当记者问他如何成功时,他说每次比赛前,他都会乘车仔细勘察比赛路线,沿途写下显眼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大树,第三个标志是公寓。这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
比赛开始后,他会以百米冲刺的气势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会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距离就这样被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完成。
镜中思考可以让我们以镜看人看事,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看到圣贤思齐,榜样的力量会让你迎头赶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结论。
“塑造者”和“镜中的自己”是帮助我们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的思维工具。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用塑造者的思维,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想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才不会害怕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诱惑,即使要经历八十一难,也依然可以奋进。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别忘了对着镜子进行自我思考,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校准自己的方向。只要方向好,哪怕要走十万八千里,最终也会得到你的真经。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285678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