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古代以“灵魂”和“身体”的形式出现。由于缺乏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古人形成了一种思想,认为自己的思维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暂时驻留在身体里的东西。尸体死后,这种东西可以挣脱出来,继续在世界各地游荡。人们习惯称之为“灵魂”。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灵魂”的概念在原始社会盛行。中国《周易》有“游魂求变”的说法,《尚书》有“考祖”的说法;在印度,因果报应的理论有六大部分。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会死亡,所以积极制作木乃伊;古希腊荷马史诗也讲述了奥德修斯流浪到地狱,与各种鬼魂对话的故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灵魂的概念随着古代神圣不可侵犯的习俗流传下来,并被各大宗教采纳为教义,这是毫无疑问的。牧师声称灵魂是独立于物质的东西,它是不朽的,它是生命、思维和感觉能够出现的原因。然而,约翰·洛克对这些毫无根据的断言嗤之以鼻。他采取了怀疑的态度,用物理学的方法分析了人类的理性,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我无法想象灵魂永恒思想的必然性大于肉体永恒运动的必然性。”——他通过怀疑人是否能永远思考,动摇了灵魂不朽的理论。
洛克的观点启发了伏尔泰。1730年,伏尔泰写了一篇呼应洛克的文章,但他却遭到了朝廷和教会的迫害。这件事给他留下了一生的阴影,也让他意识到了思想自由的重要性。在晚年写的《哲学词典》中,伏尔泰大胆地说:
“思想自由是无限的。这种自由是知识之母,是人类理性的初始动力;恶毒、嫉妒、知识渊博的人,以异端和危险为借口,竭力压制我们的思想自由。”
然而,他并不打算屈服。在《灵魂》一书中,伏尔泰再次抨击教会,揭露宗教迷信的荒谬逻辑,继续为洛克的启蒙思想辩护。
“灵魂”到底是什么意思?
“灵魂”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写成π ν ε υ μ α(嘶嘶的气体),一般意思是“让它活着”。创世纪说,当上帝吹一口气在一个人的脸上,他给了灵魂。在中国神话中,也是散发出仙气气息的灵,才能使事物具有生命力。为了表达这个意思,希腊哲学家们编造了许多概念,如阿纳克萨的“努斯”、亚里士多德的“隐莱希”等。,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能使身体动起来的原因,实际上,它们是灵魂的另一种说法。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有三种灵魂。第一个是气或心的灵魂,可以延伸到生命。第二是感觉的灵魂;第三是智慧的灵魂。因为灵魂的意思是“使它活着”,“气(或心)的灵魂”的意思是使它活着;“感觉灵魂”是指示它具有感觉能力;而“智慧的灵魂”就是指导它具有思维能力。也就是说,灵魂是生命、感情和思想的起因。
当你问一个希腊人“为什么我们有生命、有感觉、有思想”,他会回答你“因为我们有灵魂”。
当你继续问“灵魂是什么”时,他会说:“灵魂是让你生活、感受和思考的东西。”
就这样,答案在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中转身。即使你皈依一种宗教,整天跟着一个牧师,你也无法弄清楚灵魂的本质。最后师父对你说,这个问题是不可能思考的。让我们把一切都交给信仰吧——灵魂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典,上帝是神圣而不可知的。
这种对灵魂的回避只能愚弄非理性的信徒,却无法说服明智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大多是有逻辑的。因为灵魂理论家无法解释灵魂的确切含义,伏尔泰知道“灵魂”一词代表空空洞和无知。他说:
“灵魂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名词,它代表着我们感受到的已知效果的未知起源。”
民国初期,人们的意识水平还很低,对很多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杜撰了“灵魂”一词,将其作为“来历不明”来搁置问题。
用科学的精神承认自己对灵魂的无知。
人们把未知归于灵魂,然后围绕灵魂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认为他无所不知,能解释所有未知的事情。他们声称灵魂的非物质性,它可以生存和死亡,是生命、感觉和思考的原因。然而,他们不知道灵魂不是像金属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想知道金属,我们必须观察它的形状,闻它的气味,触摸它的表面,听它撞击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不满意,就扔进坩埚里煅烧,看看会发生什么。然而,我们对灵魂的理解无处下手,我们只靠自己的想象去胡编乱造,既无法验证,也无法证伪,辩也辩不过来。
因此,伏尔泰认为,“我们把赋予生命力的东西叫做灵魂。因为我们的知识有限,我们只对灵魂有所了解。”承认这一点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解释我们看不到、摸不到或闻不到的东西,也不能强迫它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们,保重!以你微弱的理性,你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另一种思想的灵魂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对那些声称灵魂是无形的、不朽的、无处不在的牧师表示蔑视。他们没有人比我们更有理智。为什么我们可以说灵魂就是他们描述的那样?这些不懂装懂的无耻之徒!
对于灵魂,我们只知道它意味着“赋予生命力”,仅此而已。承认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你应该通过沉默来接受你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编造一些东西来掩饰你的无知。“灵魂”和“以太”、“燃素”等一样,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用来描述未知元素的不完善范畴。当我们知道电磁传播不需要特殊介质,火燃烧不需要特殊粒子时,“以太”和“燃素”就消失在物理中。同样,当科学确认生命、感情和思想的“未知起源”时,“灵魂”也会在哲学中消失。
洛克和伏尔泰无意解释“灵魂”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也不想和牧师们争论灵魂应该是黑的而不是白的,而是要怀疑灵魂理论——为什么牧师们把生命、感情和思想的原因归结于灵魂?为什么他们说灵魂是不朽的?为什么灵魂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难道这些祭司不是五官以上,是高于人类的生物吗?
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抛弃旧的灵魂概念。
古代人的科学水平还很浅,他们对人体结构知之甚少,也无法解释生命、感觉和思想的起源,所以他们发明了灵魂这个范畴。就像孩子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一样,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要么是出于害羞,对生物学一无所知,缺乏表达能力,要么是觉得没必要跟孩子认真解释,家长往往会用“你捡的”这样的回避方式来回避孩子的进一步追问。当你问牧师:人的生命、感情和思想是如何起源的?他还会以灵魂为借口,给你抛出一个模糊的概念,避免做出过多的解释。
古代人的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在问题的范围内无法解释清楚,往往要走到外面去,转而避而不谈。他们不懂自然现象,于是求助于超自然力量。
伏尔泰在《哲学大辞典》中举了一个科学思维和神学思维区别的生动例子。有一个牧师一生中从未见过钟。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可以报时的英国手表,他准确地看到了时针所指示的时间。牧师充满了好奇。当他用手指按下它时,时钟立刻发出叮当声。按照固有的思维,牧师认为这块手表里有一个掌管刻度的灵魂,可以赋予它生命力。所以他向他的追随者们谈了很多关于“钟表的灵魂理论”。然而,修表的师傅听不懂牧师说的话。他打开钟表,把内部零件展示给大家,说钟表运动的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但是牧师不相信。他大喊,说钟外一定有不知名的灵魂,这种大师级的仪器不懂哲学,所以他很无知,无法理解最初的问题。
其实人就像钟表,人的生命、感情、思想都要从自己的身体结构中去发现。要研究构成人体的骨骼、器官和血液,了解身体的神经和大脑,而不是在身体外发明一个灵魂来欺骗自己。当我们理解了身体的结构、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能活着——如果我不吃不喝不睡觉,我身体之外的灵魂怎么能主宰我的生死?同样,当我们理解了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人有感觉和思考的能力——没有必要以寻找人之外的灵魂为理由。
灵魂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概念。它是生命、神经、大脑、意识、欲望、精神等范畴的混合体。当我们把这些类别分开时,灵魂就会被“稀释”。
它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我们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思维和存在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对立——灵魂试图与身体划清界限,想要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然而,科学发现证明这种方法是徒劳的。“思维”是人的思维,“存在”是人的存在。如果人不存在,怎么思考?因此,“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区别,同时又统一在“人”之间,每个人都是客观真实的,独立于他人的主观意志。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249459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