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发病方式不同,病情持续时间长,病变进展缓慢。如果早期没有发现治疗,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应根据其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细胞增殖和肾硬化。其目的应是预防或延缓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治疗重点控制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消除水肿、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肌酐是人体每天通过肌肉运动代谢的废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体内每天产生的肌酐几乎完全随尿液排出体外,一般不受尿量影响。如果肾实质受损,肌酐储存在人体内无法排出,就会导致血清肌酐升高。因此,临床上检测血清肌酐是了解肾功能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女性肾炎未规范治疗出现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后肌酐降至正常
病例:患者xxx,女,54岁,多年前,因过度劳累、熬夜、生活不规律等。,被诊断为慢性肾炎后反复感冒,并开始服药。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之后多次复发,每次病情加重,用药基本无效。
最近感觉食欲不佳,身体虚弱,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现肌酐升高,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在当地医院治疗了几个月后,身体症状没有好转。听说中医可以治疗。咨询后,我去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就医。
最初诊断时,患者精神很差,感到虚弱和恶心,偶尔咳嗽和喘息,下肢水肿和疼痛,舌暗红色,舌苔薄而黄,脉细数。结果:尿蛋白()和血清肌酐升高517毫摩尔/升。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内有湿热。中医治疗应以调理脾胃、通腑降浊为主。以两个经典的中药方剂为基础,经过提炼和调味。药物包括:威灵仙、菜豆、白茅根、石韦、焦三仙、连翘、大黄、半夏、紫苏叶、黄连、吴茱萸等中药,水煎服。并用大黄、附子、蒲公英、生蚝等中药煎煮,用中药灌肠解毒。配合西医降血压,调节饮食。
随访半个月,无恶心、食欲增加,尿蛋白()和血清肌酐值214 umol/L,原处方继续使用1个月。无下肢疼痛,咳喘消失,体力增加,尿蛋白(-)和血清肌酐值均为140 umol/L,继续用中药调理,坚持定期复查,根据身体情况变化调整处方用量,巩固治疗。随访4年多,患者病情稳定,肾功能稳定,血肌酐稳定在130~160范围内,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生活。
中药能降低蛋白肌酐吗?
专家说肾病、尿蛋白、血肌酐是西医的名字,但中医没有肾病这回事。中医“辨证施治”中的“证”是指证型,而不是指“症状”。西医的肾病对应中医的多种证型,如水肿、血尿、淋、虚、滞或肺闭。中医治疗因肾脏问题引起的水肿、乏力等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营养不良,相应的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气血两虚。脾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中医病机关键。中药方剂通过服用“加味六君子汤”,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法半夏、陈皮、当归、甘草等。血瘀严重者,可加红花、桃仁。它能益气健脾,强肾活血化瘀,使水谷运化,气血活跃,肾精充足,祛湿化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黄芪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增加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肌酐,增加自由基的清除,从而改善肾功能,纠正贫血。山药具有调理脾胃、抗衰老、降血糖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目前,降低蛋白质的西药主要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而中药也包括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一般中药可以消除雷公藤的毒性,提高降蛋白效果。降肌酐、缓解肾衰竭的重要中药是大黄,大黄是降肌酐的中药之一,如帅康、肾衰宁、尿毒清等。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和“君臣佐使”的原则,重在配伍。
中药能降低蛋白质和肌酐,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炎症反应,改善肾脏微循环,解毒排浊,从根本上降低肾脏缺血缺氧状态,纠正肾性贫血,抗肾纤维化。在中药深层调理的帮助下,增加了肾小球的有效灌注,降低了肾小球内压,同时降低了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延缓和控制了肾小球硬化过程。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23997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