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中84的由来(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84消毒液中84的由来(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本文转载自旺旺智库。

作者刘俊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84消毒液再次流行,一瓶难求。

此前,这种价格低廉、使用简单、效果可靠的消毒剂已经在战胜甲型肝炎、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堪称防疫“神器”。

至于“84”一词的由来,有人推测是由“巴氏杀菌”音译而来,也有人推测可能代表活性成分的含量。

那么,这两个数字“84”到底代表什么呢?这种可以消毒漂白衣物的液体究竟是怎么来的?Ku叔叔今天会带你去了解。

社会急需杀灭肝炎病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多起震惊全国的传染病流行事件。期间,部分患者因医院消毒条件差,病情严重,甚至未经治疗死亡。

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金耀光医生在临床查房中发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情况:住院的小儿麻痹症、麻疹肺炎患儿,本来应该在退烧后康复出院,却出现了继发性高热,无论用什么抗生素,都没有效果,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病房。

这也引起了医院的警觉。儿童第二次高热并持续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在紧急攻关的指示下,经过细菌培养和实验室检查,儿童死亡可能是院内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感染所致。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常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鼻腔、咽喉、胃、痈、化脓性疮上,在空气体、污水等环境中普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菌的代表,可导致肠炎、肺炎、心内膜炎等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找出原因,人命关天。金耀光提出,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用氯气喷雾消毒,效果立竿见影。儿童无交叉感染和死亡。

惨痛的教训让金耀光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然而,液氯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挥发性气体也可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吸入人体也可能引起严重中毒,不能作为日常消毒。

金耀光开始“无所事事”,试着准备消毒液。几年后,他被调到北京市第一传染病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地坛医院)担任新成立的消毒科主任。

为了补上消毒知识课,金耀光主动请教消毒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顾德宏教授、马研究员,还聘请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彭为老师。

1982年,我国出现了乙型肝炎大流行的趋势,全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杀灭肝炎病毒的消毒产品。北京市科委立项,拨款15万元,提供实验室300平方米,成立“肝炎消毒剂”课题组,由金耀光研发。

有了人、钱和实验室,这个项目进展得非常顺利。不到两年时间,金耀光团队筛选了几十个配方,最终发现浓度合适的次氯酸钠溶液是最理想的溶液。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次氯酸钠溶液对孢子、致病球菌和杆菌的杀灭率为99.99%。经过3000多次现场消毒实验,新研制的消毒剂效果得到了肯定验证。

经北京市专家委员会鉴定,消毒液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那一年是1984年,地坛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志德提议将消毒剂命名为“84”。

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图为北京市科委授予金耀光的证书。

此后,金耀光等人在《健康新闻》上登了技术转让的广告。很快,37家企业采购了“84”消毒液生产技术,地坛医院收获颇丰。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上千家企业生产84消毒液。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技术已经转让,但84消毒液的名称一直悬而未决,一度引发诉讼——

1996年,江苏爱特福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在消毒剂上注册“84”商标,一年后被驳回。1999年,北京地坛医院出资的隆安公司也向商标局申请在消毒液上注册“隆安84”商标,同样被驳回。2000年后,爱特福保健品公司和地坛医院均因84消毒液所有权问题提起诉讼。

这件事最终惊动了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对84消毒液权属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84消毒液为同类消毒液产品的通用名称,北京地坛医院和江苏爱特福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均可使用,至此,争议多年的84消毒液名称终于有了定论。

上海甲肝,84消毒液一战成名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80年代中后期的甲肝、乙肝疫情,特别是1988年上海的甲肝疫情,是被污染的蛤蜊引起的,导致30万人感染。

84消毒液问世几年后,在上海遭遇了甲肝疫情。

当时动物蛋白数量少,价格贵,一斤只需六八毛钱的蛤蜊,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美食。

毛蚶是一种生活在河口和海湾的贝类。上海市民习惯于简单地用开水烫一下蛤蜊,然后把它和食物混合在一起。这种吃法看起来很新鲜,味道也不错,但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当遇到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蛤蜊时,感染的风险会急剧增加。

1988年,上海起初每天发现两三百名甲肝患者,后来人数增加,每天有几千人。最坏的情况是,每天有超过10,000例确诊病例。

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陷入恐慌,有的人走路时不敢碰楼梯扶手。

结果,只能用4年的84消毒液派上了用场。经84消毒液环境消毒和必要的隔离措施,当年3月甲型肝炎感染得到有效阻断,没有出现社会担心的第二波疫情。

84消毒液一战成名,成为公共场所和家庭必备的消毒产品。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上海人家里都有一瓶84消毒液。这些习惯被认为是当年甲型肝炎的“后遗症”。

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图84消毒液生产线来源:新华网

次氯酸钠,专注消毒200年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5.5 ~ 6.5%。次氯酸钠是通过在碱液中引入氯气制成的。

作为强电解质,次氯酸钠首先在水中电离产生次氯酸盐离子(ClO-)。次氯酸盐离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和病毒外壳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细菌裂解,或者直接作用于细菌中的酶,导致细菌死亡。此外,氯离子可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导致其失活和死亡。

1789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贝特霍莱特在研究氯作为漂白剂的用途时,将氯洗入钾碱溶液中制成次氯酸钾溶液,从而制成了Eau de Javel。这项发明大大提高了当时染料厂的生产效率。此后,法国化学家Labarraque在次氯酸钠溶液的基础上,用廉价的氢氧化钠代替原来的钾碱溶液,产生的次氯酸钠可用于除臭和防腐。

在1832年的巴黎霍乱瘟疫中,Labarraque的漂白剂第一次在人类瘟疫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霍乱疫情从东欧和中东蔓延开来。从3月到9月,巴黎65万人中有2万人死亡,而法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后来,霍乱从巴黎传播到纽约、魁北克等北美各地,再传到美国内陆河流。

由于当时医学知识有限,医生认为霍乱是通过空空气传播的,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霍乱的根源霍乱弧菌污染食物和水。然而,由于/虽然初衷是除臭,但霍乱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

随着19世纪末细菌理论的普及,次氯酸钠成为杀菌除臭的常用产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人在战争中受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伤口治疗不及时,大量患者死于伤口感染。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医生都在寻找一种既能杀灭细菌又不伤害人体的消毒剂。

英国化学家达金研究了200多种防腐物质,包括苯酚、水杨酸、过氧化氢等。最后发现4%的次氯酸钠溶液同时具有杀菌和清洁伤口的效果,满足需求。这个公式叫做达金解。青霉素诞生前,达金溶液挽救了大量伤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达金溶液已被广泛用于伤口的消毒和清洁。

达金溶液虽有数百年的生产和临床应用历史,但不擅长环境消毒。

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的浓度高于达金溶液,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减缓有效成分的分解,兼顾杀菌性能和稳定性。

84消毒液火了!为什么叫“84”?

84消毒液的来历(84消毒液着火了!为什么是“84”?)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