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简介(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詹天佑的简介(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詹天佑简介(证人讲述詹天佑走向坟墓的故事)

晚间新闻2017-11-3015:20:32

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遗体1982年火化

晚报·观点新闻(记者崔亦菲)1982年5月,为纪念詹天佑先生,原铁道部决定在北京延庆青龙桥站新建詹天佑先生墓,并将北京海淀区万全庄詹天佑墓迁至新墓地。35年后,当这种记忆变得模糊时,作为移墓过程中为数不多的目击者之一,原《新京报》记者部主任周先生回忆并描述了詹公夫妇移墓的全过程。

詹公原葬于海淀区万全庄。

1982年5月,时任《新京报》记者部主任的周接到了一个令他永生难忘的报道任务,采访了詹天佑的坟墓搬迁仪式。对周来说,詹公是中国铁路人的典范,但他的印象大多在书中。没想到有幸瞻仰了詹公的遗容。

据周介绍,原铁道部决定在青龙桥站修建詹天佑先生的新墓,同时将海淀区万全庄詹天佑夫妇墓迁至新墓地。

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建设时,住在北京。他曾告诉妻子谭菊珍,北京气候凉爽,风景优美,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愿意在北京为老人居住,将来去世后将葬在北京。于是,按照他的意愿,家人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万全庄买地建墓。

1919年,詹天佑因病在汉口去世。1926年,詹天佑的妻子谭菊珍去世。夫妻俩一起葬在万全庄。

詹天佑夫妇的遗体连同棺材一起火化。

詹天佑墓的搬迁始于1982年5月17日。早上8点,周来到了海淀区万全庄。詹墓周围建了许多房子。当他到达时,坟墓已经被挖了出来,两个棺材已经出土,没有看到墓碑。

棺材被起重机吊出坟墓后,詹天佑的儿子詹文瑶和他在北京的孙子以及其他亲戚来到棺材旁。灵柩吊出坟前,周采访了詹,了解了一些关于詹公出生前生活简朴,不崇尚奢华的情况。

两个棺材都是楠木做的,埋在地下半个多世纪了,但还是完好无损。小棺材的顶板上刻有“寿三行图”,大棺材的顶板上刻有“五蝠(伏)持寿”。

在打开棺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后面挖洞,放出黑水,然后揭开裹尸布...人们看到较小的棺材是詹天佑,较大的棺材是他的妻子谭菊珍。从棺材里捡出来的遗物包括一个詹天佑的玉帽花和几件詹夫人的首饰,仅此而已。

随后,詹天佑夫妇的遗体连同棺材一起火化。

送骨灰到新墓安葬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天后,1982年5月19日,詹天佑夫妇的骨灰被送到青龙桥站新墓安葬。

詹天佑新墓位于青龙桥站、詹天佑铜像、纪念石碑后的小山上,倚青山,面朝日出。古长城从墓园右侧下行,王先生修建的之字形铁路穿过墓室。

新墓的布局采用了前堂、后墓、中轴线对称等传统工艺,符合中国民族风俗。它由墓体、横碑、墓台、平台、台阶五部分组成。《詹天佑先生墓》由著名书法家许的七封古朴的金书组成。半圆形下方的墓中,摆放着詹天佑夫妇的骨灰盒。

周镐记得詹天佑和他妻子的骨灰盒是木头做的,看起来很简单。除詹天佑夫妇的后人外,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北京市政府领导也参加了仪式。出席的媒体记者,除了《行业报》的周,还有《北京日报》和其他新闻机构的记者。

扫墓仪式已经过去了35年,周已经退休多年,但这次采访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今天,詹天佑夫妇的安息地和青龙桥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号朝。祖籍广东省广州市南海县惠州婺源,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府西街雅彩巷42号。12岁赴美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铁路总工程师。他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