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歌词(似水流年歌词张国荣)

似水流年歌词(似水流年歌词张国荣)

歌词像流动的时间(歌词像流动的时间张国荣)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封面。

今年是《中国好声音》播出的第十年。在上周五的第一期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为梅艳芳翻唱的《满珠沙华》,这首歌的年代非常久远,也是一首具有一定地域传播性的作品。

说到吴的《满珠沙华》,我还是想再提一句,她的成功在于唱梅艳芳却不像梅艳芳。因为如果新歌手唱梅艳芳但长得像梅艳芳,她就输了。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2021年第一期《中国好声音》中,来自广东台山的吴昊以梅艳芳《满珠沙华》的封面惊艳全场。

也是因为这次《中国好声音》的演出,我重新发现了最早收录这部作品的专辑——梅艳芳的《似水年华》。而这种辐射式的延伸聆听,对于《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声音合成来说,也是多年来非常重要的意义。

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合奏总是离不开“剧本”、“黑幕”、“内定”,但这些人却不能总是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就是恰恰是很多合奏的出现,才传承和重新发现了很多中国流行音乐经典。借助全新的节目,老粉丝可以回忆自己的感受,新粉丝可以听经典。这不也是音乐的正能量吗?

永远往好的方面想!

言归正传。其实除了十一部作品,梅艳芳的专辑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请允许我一起来。

专辑《似水流年》发行于1985年。当时这张专辑最惊艳的就是封面上梅艳芳假扮男人的样子。从审美和谈吐上来说,这种风格既中性又胆怯。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的黑胶封面,这张专辑的黑胶版和磁带版,也通过“中国地图”引入内地发行。

梅艳芳的设计师是当时香港著名的形象、服装、造型设计师刘培基,中文名叫刘培基。

纵观梅艳芳在《华星唱片》的职业生涯,可以说除了音乐人的叛逆少女人设和针对性的J-Pop封面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让梅艳芳获得了成功,那就是唱片的封面造型,更加清晰地强化了她的音乐人。

比如《坏女孩》《火中红唇》《妖女》等封面都违背了当时主流流行音乐的“伦理”,却引起了世俗的争议,让梅艳芳的形象更酷更清晰。这些造型,再加上《似水年华》封面意想不到的中性设计,都来自刘培基的创意。

正是因为这种默契而成功的合作,刘培基成为了梅艳芳一生的朋友。梅艳芳本人在舞台上公开表示:“只有艾迪的哥哥才能让我在舞台上自信!”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刘培基也被认为是香港乐坛第一设计师。

梅艳芳去世后,刘培基不仅是葬礼委员会的负责人梅艳芳,还为她设计了最后的寿衣。这个设计也是他设计生涯中最痛苦的设计。

当然,说到封面造型对香港歌手成功的帮助,很多粤语歌老司机肯定会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术平。张术平和梅艳芳的专辑也有一定的间接关系。

电影《似水年华》的制作设计师是张术平。但是因为电影主题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像很多幕后的人一样,他在电影中只能用一个化名,而张术平在电影中的化名就是张术平。

值得一提的是,“似水流年”这个极具文学性和东方古典诗意的名字,是武侠小说家金庸给的。刚开始的时候,金庸其实为严浩导演想过几部电影的片名,但最终严浩只挑了其中的三部,和原名《纸蝴蝶》的剧本一起交给了一位名师选择。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似水年华》赢了。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电影《似水流年》海报。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电影主题曲的名字命名的人自然是金庸笔下的英雄。

梅艳芳的专辑《似水年华》是当时电影《似水年华》的主题曲,它的作曲人是日本新时代大师喜多郎。

但实际上,这首歌的旋律并不是喜多郎创作的单一作品,而是黎小田在《快意恩仇》等作品的基础上重新编排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黎小田实际上参与了《似水年华》的创作。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喜多郎1985年发行的专辑《走向西方》。里面有很多“影子”。

《似水年华》的作词人是郑国江,一位非常重要的早期香港流行音乐的作词人。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郑国江是香港乐坛著名诗人。

根据郑国江先生自己的回忆,《似水流年》这首歌原本是有歌词版本的,但是我们现在听到的《似水流年》是他看了六遍电影,对电影情节有感觉后改写的第二版。

即便如此,当年这首歌第一次在电台播出时,还是遭到了圈内前辈的质疑。比如同样是作曲大师的于杰叔叔说,合唱《只留下思念》的最后几个字,听不清他在唱什么。也希望郑国江能重新修改,让华星唱片重新录制。然而,这个“有缺陷”的版本最终被保留了下来,因为母版已经完成,发布日期很快就要到了。

至于《似水年华》这首歌,艾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即使二十出头的梅艳芳比很多同龄人要有经验得多,但毕竟还年轻。你基本不可能说她经历了“容颜早变,境遇易变”的无常。然而梅艳芳天生的低沉嗓音,加上天生的音乐感,让她在还没到唱这首歌的年龄时,就完成了一首与年龄不相称的经典。

不过当时录制这首歌的时候,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梅艳芳经历肠胃炎刚出院,只用了一次,就完成了人声的录制,也实现了演唱层面的One Take。

四年后,在他的封面专辑《致敬》中,张国荣也重新演绎了这首《似水年华》。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1989年,张国荣发行粤语歌曲翻唱专辑《致敬》,其中还选了梅艳芳的作品《似水流年》。

我个人认为,经历了从《美丽电视台》到《华星唱片》再到《新艺术宝藏》的跌宕起伏的张国荣,不仅唱功优美,意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下唱《情况变了》增加了一种无力感,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至于吴约克在这一期《中国好声音》中所覆盖的漫珠沙华,则是一首日文歌的粤语歌词版,而原版日文歌的第一位演唱者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知名的日本明星山口百惠。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山口百惠是中国大陆知名的日本偶像明星。

当然,如果说山口百惠是当时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日本女偶像,那么男偶像一定是高仓健。而高仓健,其实和《满珠沙华》这首歌有一点间接的关系。

熟悉高仓健的粉丝一定看过他主演的《车站》,他饰演的三次去英国的刑警队警官也是他最硬核帅气的风格。最后,高仓健还获得了1982年第五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电影《车站》海报,高仓健主演。

除了这个奖项,《车站》同年还获得了另外四个奖项,被称为日本电影学院的“奥斯卡”奖,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录音”和“最佳电影配乐”。连同高仓健的“最佳男演员”,他一共获得了五个奖项。

获得“最佳电影配乐”的音乐人名叫Uzaki Ryudo,他也是当时电影中木雪夫的扮演者,凭借这个角色,他提名了本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配角”奖,但最终被中村嘉葎雄击败。

那么,为什么要提雪崎这个名字呢?因为他是《满珠沙华》的作者!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满珠沙华》的原作曲人Yuki Yuki也是电影人。

这首歌的日文原名是マンジューシャカ,日文歌词是aki Yoko(aki Yoko),而这首歌的粤语歌词是Poon Wai Yuen。

但在专辑版权信息的署名中,特别注明了“改编词”,意思是潘伟源的粤语词其实是在原日语词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写,整个音乐文本的创意和潮流都来自于原日语,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只是借用旋律,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全新的音乐文本。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专辑《似水流年》内页注明“曼珠沙华”歌词定义为“改编词”。

这种改编歌词的方式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比如《酒红心》等很多作品也是如此。

要说梅艳芳和山口百惠各自的版本,谁更好?我个人还是会选择山口百惠版。日本原创作品除了在演唱上更有韧性之外,主歌都是用民歌来编排,而合唱作品则是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纯摇滚音乐,整体来说更硬朗更有质感。

梅艳芳版《漫珠沙华》由当时华星唱片的音乐总监黎小田重新编排。虽然大体结构一致,但音色变化很大。

或许是为了照顾香港本土主流观众,所以这个粤语版的漫珠沙华做了很多弱化摇滚乐的处理。主歌除了吉他,还加入了一些电子琴的音色,合唱也没有原来的日语那么摇滚。加上弦乐音效,吉他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音乐听起来更加华丽饱满。

然而,我仍然认为《梅·サィレント》原著的安排更为重要。

曼沙华,又名河对岸的花,是通往上帝之路上盛开的一朵花。因此,从音乐文本来看,这首歌的主题与日本文学的病态美和绝望美完全一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以及各具“病态”的日本文学。

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艾建议年轻人尽量少读日本经典,人到中年以后再读也不迟。

回到《深圳生活网的曼珠沙华》这首歌,如果你喜欢梅艳芳演唱的曼珠沙华,建议你去看她和女扮男装的陈慧琳在梅艳芳“2003告别演唱会”上表演的现场版。这也是美姑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留下的最后一个版本的满珠沙华。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在“2003年告别演唱会”上与陈慧琳合作演出《漫珠沙华》。

其实我在看这版漫珠沙华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如果陈慧琳用《似水年华》封面的男装风格,在现场呼应梅艳芳,真的会让漫珠沙华成为《似水年华》...

一直走。

让我们谈谈这张唱片上的其他歌曲。

整张专辑共有十一首歌曲,最后六首都是当时TVB剧《港夜曲》的主题曲和插曲。从这个角度来看,专辑的后半部分简直就是香港夜曲的OST。

但作为一部只有24集的剧,《香港夜曲》不仅有梅艳芳演唱的6首剧歌,还有景黛银和蒋丽萍主演,他们在剧中也分别演唱了5首和4首。一集有十五首歌,真的可以用TVB集的豪华来形容。

梅艳芳《戏份》的六部作品,除了赵文海的《蚕姑娘》之外,都是由作曲,邓填充的。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封底显示,歌曲多达6首,均出自当时TVB话剧《港夜曲》的戏剧歌曲。

其中《宋衫泪影》《一点相思》《多少温柔》都是粤语小调的流行音乐,而《老歌如梦》借鉴了表演歌曲的元素,而《寻找爱情》则颇有当时TVB或者亚视武侠剧的编曲风格,但从技术上来说,也借鉴了当时J-Pop的很多元素,还融入了一点拉丁。

但是,是赵文海的《纱笼女孩》,完全只是在编排和呈现上,为一个系列出了那么多风格迥异的歌曲,只能再次感叹。

梅艳芳本人除了演唱六首ost外,还参演了香港夜曲。这部剧本身就是三个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女孩踏上乐坛的传奇人生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本确实有点为梅艳芳量身定做。

除了梅艳芳,演另外两位歌手的演员也是做过唱片的歌手。他们是蒋丽萍和景岱银。

当然,她也做了记录。对于蒋丽萍来说,做歌手真的是她的主业,但是对于景黛银来说,做戏才是她的主业,唱功好了也只是副业。

荆岱银最重要的作品有《上海滩》《新少女夫妇》《雪山飞狐》等。她与刘嘉玲、翁美玲、齐美珍、曾华倩、蓝洁瑛、尚天娥一起,被称为当时的TVB七仙女。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景黛音是香港夜曲三大女明星之一。她后来发行的个人专辑也是以戏剧歌曲为主要产品。

七个仙女中,有两个已经上了天堂。掉队了,有的人退休了,有的人偶尔能在娱乐新闻里看到。只有尚天娥和TVB还有合作关系。比如她出演了之前刚上映的电视剧《宝贝比天还大》。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当时TVB七仙女之一的尚天娥,还活跃在荧屏上。图为TVB最新话剧《宝贝比天还大》演员(前排左起第一位是尚天娥)。

你能记住TVB七仙女的七个名字中的几个?

至于蒋丽萍,他曾经在1988年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但他也是历史上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港台歌手,存在感相对较少。我最熟悉的是蒋丽萍的单曲《午夜后的舞蹈》,这是深圳生活网宝丽来15周年特别版推出的。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蒋丽萍《午夜后的舞蹈》入选“宝丽来十五周年特别节目”。

如果你对蒋丽萍感兴趣,还可以在香港《环球音乐》上找到两套关于她的“经典赞歌”。六张唱片有专辑和精选,几乎可以涵盖蒋丽萍的大部分重要作品。

回到专辑的前半部分,除了主题曲《流年》和《满珠沙华》之外,开篇歌曲《梦想拥抱》也是由威猛改编而来!虽然梅艳芳的声音在他的经典作品《无心快语》中有很高的辨识度,但总的来说,要超越这部宇宙级热播经典的原封面还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当时可以加热,但是越晚越容易忘记。

最重要的是《无心之语》这首歌在梅艳芳翻唱之前,有蔡国权的《无意之言》和甄妮的《无奈之下的谎言》两个粤语歌词版本,尤其是蔡国权版本,更是一时走红。所以当时梅艳芳让郑国江重新补这首歌的歌词时,郑国江觉得没必要把这首歌盖住。

但在梅艳芳的“我行我素”下,尤其是给了郑国江想要的主题后,后者终于交出了歌曲《梦幻拥抱》的歌词。直到梅艳芳去世,近藤真彦来港祭拜,郑国江才意识到,当年自己写的那首《圆梦抱抱》,原本是梅艳芳用笔送给近藤真彦的一首心曲。

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听完音乐再来重温一段历史

▲梅艳芳的《拥抱梦想》也送给了近藤真彦,纪念一段逝去的感情。

另外两部作品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詹姆斯·j·s·王写的《风中的人》,其中的“无梦先心碎”和“无泪先心碎”这两个词,真的是很有东方风格的时间空逻辑,也带来了很有东方意境的文本。

另一首歌《问你》,也是由詹姆斯·J·s·王创作,由大(律师)音乐家王正宇作曲。我一直非常喜欢王正宇为陈百强创作的《冷暖风铃》,在很多场合都真心推荐。也是我最喜欢的私人粤语心水歌。

当然,王正宇最著名的作品是为你的心只为张国荣写的。然而,这首歌不再是私人歌曲,而是大堂层面的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问你》最后一段旋律的回味也有点像《只为你的心》。

关于梅艳芳的专辑《似水年华》,大概是这样的。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