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症病因)

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症病因)

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的病因)。

子宫腺肌病概述。

子宫腺肌病是长期困扰和折磨女性的常见妇科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约为8~27%。约一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严重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月经延长、月经量增加和不孕。该病往往病程迁延、病情加重,对女性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甚至被称为“不死之癌”!

子宫腺肌病的分类。

临床上,由于临床诊疗目的不同或检查方法不同,制定了多种分型方法。

子宫腺肌病病因分类。

根据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子宫腺肌病目前找不到病因,多见于年轻或青春期女性,常伴有泌尿系统畸形。明确相关因素引起的继发性子宫腺肌病可继发于宫腔手术(如人工流产、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息肉及粘膜下肌瘤剔除术等)。),剖宫产和子宫手术(如子宫肌瘤切除术等)。),也继发于药物治疗或药物滥用(如长期使用长效雌激素或他莫昔芬)。

影像分类。

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简单易行,被广泛用作临床检查的首选方法。子宫腺肌病的超声检查可分为弥漫型、前/后壁型、局灶型和囊肿型。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先进影像学技术,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和多参数成像、高特异性(67%~99%)和准确性(85%~95%),已成为子宫腺肌病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圳生命网在MRI下也可分为ⅰ ~ ⅳ型。但影像学分型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子宫腺肌病的病理情况,需要术后病理分型的支持。因此,影像学分类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临床和病理分类。

为子宫腺肌病的分类做准备需要组织病理学的支持。根据子宫肌层异位内膜腺体和间质的浸润范围和特点,子宫腺肌病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分类方法。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局灶性子宫腺肌病(包括腺肌瘤和囊性子宫腺肌病)。

息肉样子宫腺肌病(包括典型和非典型息肉样子宫腺肌病)。

其他良性类型(包括宫颈内腺肌瘤和腹膜后腺肌瘤)。

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子宫腺肌病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临床上多为弥漫性病变,多累及子宫后壁。子宫均匀性增加,前后径明显增大,呈球形。怀孕3个月后子宫的大小一般不超过子宫的大小。

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经期腹痛进行性加重,也有性疼痛、慢性盆腔疼痛、不孕不育等类型的异常子宫出血。

常见于30~50岁的多产女性。近年来,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不孕妇女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约15%并发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并发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瘤

异位病灶在子宫肌层形成岛状、局灶性生长,与正常子宫肌层聚集形成结节或肿块,与子宫肌层相似,故称为腺肌瘤或局灶性子宫腺肌病。

临床表现为子宫不对称增大,可能是痛经,也可能像子宫肌瘤一样类似深圳生活网的临床表现。

囊性子宫腺肌病。

囊性子宫腺肌病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腺肌瘤相似。囊性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征是子宫内衬子宫内膜,周围有平滑肌组织的囊性结构,囊腔内含有老血囊液,一般为10 ~ 20毫米,又称子宫腺肌病囊肿或囊性腺肌瘤。

发病年龄13~55岁,65%~75%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青少年型和成人型。虽然囊性子宫腺肌病在成年女性中很少见,但它可以发生在年轻女性中,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痛经症状。

子宫内膜腺肌瘤息肉。

与子宫内膜息肉一般较小不同,腺肌瘤样息肉一般较大,最大直径为9cm。

典型的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和痛经。可能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局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口服三苯氧胺引起的微雌激素样效应、绝经后超重肥胖妇女雌激素水平长期偏高及子宫内膜损伤有关。

不典型息肉样腺肌瘤多发生于更年期女性,少见,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率高(可达60%),如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应根据相应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子宫腺肌症有什么办法可以治愈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