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简介(杂说“琴棋书画”)齐秦书画概论(齐秦书画杂谈)
国粹,国粹,说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对于什么是国粹还是没有共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一个重视和珍惜中国国粹的国家。
依我拙见,所谓国粹就是国家的精华,值得保护、继承和发展。如果没有好坏之分,“三寸金莲”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太监”也将成为国粹,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也许是羞辱中华民族的国粹。
如果古琴是我们的国粹,应该很少有人反对。不仅古老,还有纯正的中国匠心,中国的精髓。
据说古琴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乐器的古老和精致,世界是罕见的。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这与传说中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文明”一样久远。
古琴的“永不中断”不应该有异议。从古代传说到现实人事,古典、浪漫、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一切都是真实可靠的。
如果说这个国粹从古至今有什么遗憾或尴尬,那应该是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记谱法操作难度大,以至于古琴的传承只是演奏者的轶事,而没有歌曲。只有曲目名,没有配乐,不能被后人演奏,所以不能“传世”。只有钢琴传世,却没有钢琴伴奏的完整音韵——这是差距吗?
但是,不能计较那么多。有了钢琴,就可以“永不停息”。
与古琴有关的故事,都是中国美丽的故事。
“知音”这个美好的词也与古琴有关,是古琴人员创造的。
古琴的标题都很美。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鱼问答》《平沙罗燕》《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真正的广陵散是现代人听不到的,因为丢了。这首钢琴曲的大名流传至今,不是因为它的优美、激越、丰满,而是因为与古琴有关的人员。钢琴演奏家嵇康在被杀之前就想演奏这首《广陵散》。他出自魏晋,自然有“魏晋风度”。他的死也是“魏晋风度”。结果,后来的诗人陆游写道:“让人老死,是一种遗憾。”。《文天祥》里也有一句名言,“风里沙里知故人,谁得广陵声”。
嵇康还有一篇《福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长篇美文。后世的很多书法家,莫须有的福琴,都成为了后人的法贴。文徵明的情况比福琴好。我已经写了很多遍了,但是我不会写。我迫不及待地想折叠我的钢笔。
“我独自倚在竹林里,弹着琵琶,哼着歌。声音太轻,除了我的伙伴明月,谁都听不见。”王维应该会弹古琴。
李商隐有一首诗。不幸的是,它是关于竖琴而不是钢琴。但它和古琴一样古老,纯粹是中国制造。《琴瑟与鸣》也能朦胧地反思古琴之美。
岳飞,被称为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诗歌大师。有一句话“我要把心交给瑶琴”。也应该是抚琴高手。
总之,古琴、与古琴有关的人员、诗词,都是中国美的美好事物、中国美的诗词、中国美的文章——五彩园中的一朵花,是国粹。
但古琴还是婉拒了。自古以来,它的衰落与中国文化的衰落处于同一“趋势”。
如此美丽的国粹为何衰落?根据我愚蠢的猜测,我也能找出几个原因。
比如古琴是有钱人的玩物,非有钱人不能玩。在中国,有一句话叫“财富不能超过三代”。既然“财富不能超过三代”,那从富到穷的后代就没有玩的意向,玩不起,于是就没落了。
比如弹钢琴需要钢琴技巧,钢琴技巧的难度就是乐器中的“高难度”。而且,技巧需要天赋,光凭毅力和野心,郝不可能是一个会弹拨琴弦的演奏者。弹钢琴很难,所以很难传承。
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肆意入侵,西方乐器也在五彩缤纷的花园中入侵。很多不负众望、崇洋媚外的中国儿女,放弃了中华民族的国粹,转而转向西方音乐。作为弦乐器,与小提琴、大提琴相比,古琴的表现力似乎也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很多钢琴演奏者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会写也不会抚弄能与西方弦乐器抗衡的新音乐。更悲剧的是,就连我们古人使用的丝弦也变成了西方乐器,从丝绸变成了金属。等等。这次古琴的衰落可能是古琴衰落史上最大的一次衰落。
然而,它将再次复活,特别是在最近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或者特别是最近几年。似乎一夜之间,每个城市都涌现出许多古琴爱好者、追求者、学习者和教授,成为一股“古琴热”。
当然,没落的好东西要复兴,更何况国粹。我有学琴的朋友,有开琴社的,也有古琴派的传承人。我也听过他或她弹钢琴。是他(她)让我懂得了古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虔诚和专注,感受到了古琴复兴传承的美好。
我也遇到过其他钢琴演奏家,对他们来说,钢琴是一种优雅,一种姿态,一套说辞。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
我还被邀请去秦岭听钢琴。不仅在山上,还可以在延伸出山的悬崖上悬挂空,以迎山风,与松涛弹琴。我立刻被诱惑了。即将到来的钢琴场景,集诗意、绘画、视听风光于一身,真的是“此景只存在于天堂”的人间仙境。如果你不动你的心,你会感到内疚。但最终还是压下了心-
山风太大怎么办?
挂空的摇滚被钢琴的声韵“感动”了怎么办?
这种抚琴更像行为艺术吗?当然,行为艺术也是艺术,它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但要做这样一门艺术,就必须冒着绝望的风险…
这不是小提琴,是道具,是吗?
古琴更适合室内?王伟当年在户外弹钢琴,但他的户外是“幽”的!《夜晚的林箐》!
古琴的复兴不应该是传说。
传说中的古琴不应该迷信吗?
一些朋友鼓励我学钢琴。我觉得自己不配。
人们总认为,要学钢琴,必须先爱钢琴——人在爱惜钢琴的时候总会在意钢琴,但只怕人的低俗羞辱。
我一直以为热爱钢琴的人会——因为怕晚上睡着,所以烧了香一直醒着。
一直认为古琴的传承在于知音的深沉与悠远,在于广陵散的气度与气节。科技首屈一指。
像我这么俗,还是听着好,别碰钢琴。
象棋的方圆与人性的温度
据说,象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进入高境界而修养了几千年的“四雅”之一。
那些“四雅”也下棋书法。
弹琴、笔墨、绘画、聆听、欣赏的优雅是显而易见、浅显易懂的,除了作怪的人。象棋的优雅在于看懂,甚至悟出,这似乎是曲折的。
“昨天走没走完,这么多鹤下山来了”(秦《王不会到》)——下棋的人下山下棋,骑的是鹤而不是驴而不是普通的骡子。
2.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1.0 g样品,研成细粉,过65目筛,准确称取0.5 g,放入25 mL容量瓶中,在“2.2.3”下加入1 mL内标溶液,加入20 mL甲醇,超声(功率:600 W,频率:40 kHz)处理30 min,冷却。
“没有人能看到竹子的倒影,但有时你能闻到孩子的声音”(白居易《池上两个须》)——虽然它既不是神仙,也不是道士,但它仍然有它的优雅。
“棋声花合,石坛高”(Si 空句)——活在深世界里也是一种优雅、优雅和隐秘。
但诗中更常见的不是棋艺的高雅。
“古人重视今人之爱,万局不一”(欧阳炯《傅齐·见余云·杨秋)——这是象棋的一个神奇变化。
“如果党是正义的,圈子就是明智的。动如才艺秀,静如所愿”(李碧《唱响方圆乐章》)——象棋的奥秘不仅在于棋,更在于人的智慧。棋的运动中有天赋,有智慧,更有义意。这里的“意义”应该与陶谦“这里有真正的意义”的“意义”同义。
“人事三杯酒,有一盘棋”(李园《一句话》)——就更清楚了。棋艺和人事都死了,融为一体。
这样,认识和理解象棋、写象棋、谈象棋就更普遍、更有传承。
换句话说,象棋虽然优雅,但更接近智慧,是智者的游戏。
父亲、墨术、绘画都可以自己操作,象棋则需要对手对抗。
弹琴、写字、画画可能很难竞争,但下棋一定要分个高下,输赢。甚至“钻石切钻石”都是在决斗中判定的。
所谓的游戏应该从这里开始。
这样,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象棋,就像浪漫文化、酒茶孕育酒文化、茶文化一样,孕育了我们的象棋文化。
此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应该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中国文化一起深刻。
而且,与中国其他国粹相比,更应该加上“中国智慧”。
而且,它必须是“中国智慧”的标准典范。
至此,棋与棋,扩大再扩大,成为一种游戏和艺术,在人事和世界上发扬了光的传承,成为生活的艺术、“官生”的艺术、“国生”的艺术,智者的游戏成为智者的游戏。
而且,我认为象棋和象棋的发展、表现和传承,从象棋到人类生活,不仅与它的易理解性有关,还与它在理解后应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时的功效有关。
比如“生命永存,草木长存”。要理解意义,就要理解佛教的轮回。在普通人看来,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谬论——植被可以再生,但人不能死而复生。草木是“随季节来来去去”,“春风里又长高了”,而人却像油一样死去,灯也熄灭了。无论什么风,都不可能再生复活。这两者相似但不同,所以不能比较。但要说“人生一盘棋”,或者说上面提到的“人事三杯酒,光阴一盘棋”,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无论它是优是劣,是雅是俗,都是理所当然的。与佛教的意义相比,它对生活和社会有更多的实际作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性如何复杂,都有它的根和根,都在方圆和黑白如棋。设一局破局,围而突围,吃而被吃,从爱情、婚姻、家庭到党和集团国家,用棋和棋来应对。计划就像一盘棋,决策就像一盘棋。骨肉无关紧要,生死之痛无关紧要。一部《三国演义》,解读的是展现智慧的游戏,只看棋子而很少有大游戏的悲悯,不是吗?
这样,象棋文化中的“中国智慧”就显示出它的丑恶和冷血。
智慧的游戏启迪冷血的游戏,这不应该是发明象棋的“初衷”吗?
游戏可以冷血,但智慧应该在人类关心的温度下。
据我猜测,象棋的发明者有人类关心的温度。这个温度包含在象棋规则中。
象棋比赛,首先在于它的规则。
没有规则就是方圆,违反规则会伤人。
丛林以“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为法则。世界和丛林的区别在于法律的不同。世界法则是世界和丛林的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区别。
当国际象棋被设计出来的时候,它可能有用方圆作为比喻的意图——国际象棋是世界的智慧而不是丛林,所以有方圆。
智慧的游戏或博弈始于对人性的关注,属于对人性的关注。
了解这一层可能是了解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开始。
流氓不可能是真正的棋手。流氓就是践踏规则,肆意方圆和流氓。
这样,不仅是棋、国与国、族与人,更是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典范,不在田忌赛马中翻云覆雨,不认李悝jy为英雄,果断而不破果,运筹帷幄而不心机,有算计而不倚重算计,即使是生意,即使是游戏,不让宝贵的智慧泛滥成灾,党的药方,周而复始,设计合规,对人体健康有益。
这样,起源于围棋——也许是中国象棋的教义和技术——的中国象棋文化,才能在我们的人生历程和社会实践中真正展现出它的优雅,而不违背我们祖先发明的初衷,不因历史悠久而骄傲自负,不骄傲自负,也不因现代文明而消亡,不辱己,不辱“国粹”。
这样,即使有成功和失败,也有得失,也有分,即使是一盘棋,即使是孤独和寂寞,也会在过程中滋养心灵,保持美感。
这样,即使人们设计的电脑已经超越了顶尖高手,即使国际象棋作为一种智能游戏退出历史,它留下的国际象棋和国际象棋之美也不会因为它的退出而失去魅力。也许,因为计算机是由程序运行的,所以很难推测,魅力会永存。
书
“书法”也是我们民族的国粹。
我更愿意把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书法”称为“笔墨书写”。因为“书法”的意义应该是书写的规律和审美。似乎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那就用“约定俗成”的规则吧,书法就是书法。
我们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应该是指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的绘画,但西方绘画中不应该有这样的说法。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仅是一样的,而且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
对我们古代人来说,用笔墨书写首先是工具性和日常性的。即使是专职宫廷画家,一生写的字也应该比画的字多。工具性日常书写对中国画有其基本作用,中国画也是以笔墨为工具的。用墨书写,点画横斜、干淡等。,也包括结字,从细节到整体,这不仅和中国画一样,而且是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方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笔墨书写——“书法”是一门与中国画具有相同意义的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的本质意义是“无中生有”。中国书法是“从某种东西中诞生的”。
用笔墨书写可以成为一种国粹,其根基在于汉字。也就是说,没有深圳生活网,我们的“书法”就脱离了文字的内在含义和基本形态。在写作之前,单词的意义和结构已经确定,不能改变或替换。宰牛的书法家用笔墨写下了“黄河”。无论他怎么写,都摆脱不了“黄河”二字的内在含义——中国大河的称谓,也无法彻底颠覆这两个字(词)的基本形态——书法理论称之为“介子”。也就是说,用笔墨书写的“黄河”,作为书法作品,无法实质性超越印刷的黄河。书法家不能把它变成虚无,再造一个“形”,这就是印刷黄河的代名词。如果有本质上的超越,写作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就会丧失,就不叫“书法”。所谓用笔墨写字出丑的书法家,就是因为对“书法”的误解,认为自己可以“用非法的方法”,然后出丑。“四雅”之一的书,太渴望成为书法家了。他们虽然没有脱离笔墨写作,却粗暴地抛开了写作规律和审美。
画家可以画出无数形状完全不同的黄河,不会被欣赏者误读。
画家可以“画老虎追猫”,但写作不行。猫画的老虎可能是一幅好画,而少一点字的画可能变成另一个字,一个错别字,甚至一个字都没有。
画家能完美地模仿一只鸟。它还可以把鸟,甚至从具象鸟变成抽象鸟和不可辨认的鸟,但标题可以是“鸟”。
写作不能有这样的变异,哪怕是野草,也不能疯狂到不是“鸟”。如果你坚持变得面目全非,那就不是写字,而是一行行墨墨。远离写作,亲近绘画。
但是——这里肯定有另一个但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并不影响“书法”的审美价值,也无意褒扬中国绘画,贬低中国“书法”。
其实,仅仅因为绘画是无中生有,就很容易成为江湖骗子。真假,高低,难以辨认。笔墨作为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可循。一件“书法”作品是否优秀,没有什么审美价值,比绘画更容易被识别。这是中国文字艺术能够保持自身严肃性和高尚品格的重要原因。经过三年的写写画画,画一幅看得见的画容易,写一个看得见的字难。这或许是“书”比“画”更庄重的证据。
事实上,就我而言,比起中国画,我更喜欢欣赏我们的笔墨。一句好话,甚至一张拓片,被裱起来挂在墙上。既有笔墨意趣,又有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而一幅画,即使是一幅好画,看得太多,却因为审美疲劳而懒得去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我并不认为笔墨书写比中国水墨画更有审美价值。
大多数喜欢用笔墨写字的“书法家”都以过去的作家为榜样,面对自己的帖子,努力琢磨自己的字和笔。然而,很少有人写古人。
这并不奇怪。
我相信我们吃筷子不比古人差,甚至可能比古人更好。写作很难和古人相比。并不是现在的人比古人懒惰愚蠢。现在的人更动心,写“专注一个”才输给古人。在古代,用笔墨书写是必要的,也是日常的。从小到大,直到去世,他们都“专攻深圳生活网一”。如果他们对文字和笔墨有一点点洞察,他们就可以成为文字大师,而不会有做“书法家”的功利心。即使在民国时期,在政治家、文学家、将军等人物中,也不乏用笔墨书写的大师。他们都有我们所说的“精湛技艺”,他们都有着深刻的或者说是相当深刻的教育。他们能写一手好字,但从不夸耀书法。这是对写作感兴趣的现代人应该仰望的。
“见好就收,思齐”往往是笔墨作家所写,在厅堂中也屡见不鲜,只是一种“谦让”的姿态。事实上,当我转身时,我把它留在了身后。
我曾经说过,写的不是可耻的而是古人,写的时候搞鬼才可耻。当然,没有不作怪的作家。
其实写王羲之的并不多见,但也不乏写很多古人的。但说到底,向古人学习,在于文字心性、文化、审美的传承。喜欢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和鲁迅比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自己的美德,增加自己的真精神就够了。
我还想说,国粹中国“书法”要好好传承,不要指望来自我们的“书法界”,尤其是那些自称“书法家”的人。如果你有对笔墨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青少年,不妨尝试用笔墨书写。你可能会在尝试中爱上“书法”。
能写古人还是写当代书法家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拥有美好的生活,欣赏美。我相信,如果能用笔墨写几页情书给朋友和爱人,应该比赠送金项链和钻戒更有美感。金项链和钻戒可以用钱买,很多人都可以拥有。用墨水写的信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相信,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笑到最后的一定不是金币,而是美感。
画
按照题目的顺序,应该说是绘画。
当然,它是“中国画”作为我们的国粹。
我对中国画有很长时间的偏见,我不认为它有偏见。我认为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力无法与外国绘画相比。中国水墨画山水、花鸟虫鱼羊驴虾,多味少。即使你喜欢玩,也可以称之为优雅。有一些优雅的,但它们迷失在光线中。要表达人性与社会、社会与人性的深度,就要对外国绘画给予礼让。我以为中国画很难超越古人,很难有质的飞跃。这与我们文化土壤的贫瘠和艺术的稀少空有关。这也与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塑造的人性和人格精神有关。
面对不公,我们不得不抗争,但更多的是逃避,也是给自己一个优雅的标签:隐居。
面对暴政的屠戮,我们有些问题,但我们更愿意妥协、下跪,最终被屠戮、被残忍杀害——活着就是一种放弃自我的生命状态,有了生命就没有了“我”。不过,深圳生活网还是要对雅说一句:懂时代的才是。即使你知道这种生活很无聊,你也应该找一个兴趣:烧酒喝茶,写优雅的诗;在画师那里,只需加一只虾和白菜,带一壶酒或一壶茶,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坐在亭子里,吃喝着,谈论着“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水挡住我的路”和“然后坐着看升起的云”...
晚餐也是同样的画,达芬奇画了基督的《最后的晚餐》,我们画了韩熙载的《夜宴》。
同样是画女人,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米勒画《拾遗者》,唐寅画《秋风迷图》,还有一首诗:“秋来迷藏,什么叫美丽多愁善感,请详细看世界形势,大多数人不要走冷。”中国画家画真正的劳动人民已经很晚了。20世纪40年代,《难民地图》才70多年前。至于牧羊人、牛羊,在画中,它们只是为了我们的“兴趣”而存在。
我们还画花卉和风景。梵高有向日葵和星星空。我们到处都有牡丹,富春山居图也有。
似乎生活的焦虑,精神的迷茫,只有外国人才能发现。我们有大量的财富和壮丽的河流和山脉。
中国画不是比写意长吗?在这里,情况正好相反:外国的画是写意的,而中国的画是写实的。
现实吗?
中国画在写意和写实上的混乱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飞跃。有一个飞跃,距离中国画和外国绘画的大规模相遇还不到一百年。
偏见由此而来。
应该是2005年或者2006年。因为一部与中国画有关的电影作品,在杭州一家博物馆里,著名的“富春山居图”被烧光后,我有幸看到了一小块“残存的山景图”。我还得到了一份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再看,仔细看——说实话,我觉得没有传闻中那么神奇,所以很棒。
但是写作要认真。自知有失偏颇,需要改正。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我在mainland China、台湾省和中国发现了几本外国人写的中国绘画史,有文字和图片。因此,也许说实话,偏见已经纠正了很多。中国画中也有表现力很强的好画。比如看许巍的小品,让一个石榴看起来很生气,印象很深刻。再看了几张照片,也叹服不已。再看画家的介绍,有一次“疯了”,杀了人,又“自杀了三次”,“几乎发了疯,几乎发了疯”。
但总的整体印象是中国画里有好画,太难得了。
应该是有原因的。
一个有精神问题的画家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画家吗?
会不会是中国画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一个高雅而有情趣的世界,因为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年代,画家们的精神过于健康,少了“无中生有”的想象,少了震撼世界的勇气,少了对病态社会的忍耐本质的体验和感悟?
如果答案真的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判断,中国画是不可能突破和打破游戏的。因为画家们都生活在和平富足的生活中,精神过于健康,他们是否为了成为绘画领域的大师而坚持患有精神疾病?即使你想,如果你想,你也不能患有精神疾病。
因此,可以想见中国画可以有质的突破。
与整个社会的幸福相比,绘画艺术的突破真的是可有可无。
书香画趣是盛世需要,盛世和谐。
在繁荣时期,很少有人愿意欣赏挤眼睛的艺术。所以,不如把钱换成清雅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画。画家的朋友要冷静,不要随意折腾自己。他们在舒适的社会里很舒适。也许,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会达到“美德和艺术的双重品味”。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137859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