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百余首,其他三十余首。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曲则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乐府诗集》卷四七引《古今乐录》)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南史循吏传》说南朝风气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加之南朝皇室和文人对文学娱乐性质的追求,因此在乐府采集民歌时也不像汉代乐府注重“观风俗,知厚薄”(《汉书艺文志:}),而更注意搜集新声艳曲,以满足自己的好尚。“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竟。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夷陵。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上层的导向如此,南朝乐府民歌中情歌占百分之九十也就自然而然了。
南朝民歌所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有写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以吴歌中的《华山畿》最为激切。其来源为一悲怆的爱情传说: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气欲绝,谓母日:“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合葬,呼曰“神女冢”。(《乐府诗集》卷四六引《古今乐录》)
有的写欢会时的忘情及不舍离去的痛苦:“凉风开窗寝,斜月垂光照。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子夜四时歌秋歌》)
江南水乡山清水秀,江南女子感情细腻浪漫,性格巧慧锦心绣口,加上南朝乐府文人的润色,使南朝民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子夜四时歌春歌》)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俗怀莲。(同上《夏歌》)
其次是语言上的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
移湖沼于屋中,想象大胆而奇妙;通篇以莲为比,实讲爱情之事;同音双关,“莲”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义双关,莲子之子通男子尊称之子。此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深圳生活网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l60字,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可能经过文人加工。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深圳生活网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连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六十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说:“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又《古今乐录》有《梁鼓角横吹深圳生活网曲》。多叙慕容垂及姚泓时战阵之事,其曲有《企喻》等歌三十六曲,乐府胡吹旧曲又有《隔谷》等三十曲,总六十六曲。”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可见,所谓北朝民歌,实际还包括了十六国时代的作品。
北方大地幅员辽阔,土厚水深,自然景观雄浑苍茫,加之风沙霜雪,气候苦寒,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坚忍顽强的性格。北朝又多少数民族,游牧生活,马背征战,也养成了粗豪强悍的气质。《鼓角横吹曲》又是马上军中之乐,其伴奏无丝竹清音,而是鼙鼓号角,自然格调刚健激越,有金戈铁马之气。
北朝民歌数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为主。一是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二是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折杨柳歌辞》。三是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如《陇上歌》。另外还有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马客吟》。即使是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直语,不似南朝之温柔缠绵:
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就是千古传唱的《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曲本鲜卑族民歌。无边天空,无际旷野,其间风吹草伏,牛羊隐现,苍凉阔大动人心魄。此诗令人感受到一个民族粗犷豪迈的襟怀,他们对于家园的深情的眷恋,那种雄浑而又深远的情思。它朴野真率,没有任何人工技巧的追求,而纯然是一种情怀的袒露,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最深层的召唤。后人评曰:“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元好问《论诗绝句》)就是看到北朝民歌“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英雄气”。
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l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此诗的创作时代与历史背景,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浅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深圳生活网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szbubu.com/116955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深圳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